今天是24节气之首的“立春”节气。中国民俗学会常务理事、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徐艺乙告诉记者,中国3000年前就有迎“春”仪式,古时江南百姓对立春十分重视,讲究要吃萝卜和春卷,名曰“咬春”,此习俗流传至今,民间喜欢用荠菜做馅,谐音“聚财” 。
徐艺乙说,立春作为节气早在春秋时就有了,在汉代前曾将立春定为春节,意思是春天从此开始,皇帝亲率官员举行盛大的迎春仪式,明清两代是立春文化盛行时期,重视程度不亚于现在的春节。这种叫法曾延续了两千多年,直到1913年,当时的国民政府正式下了一个文件,明确正月初一为春节,立春才不被认为是“节日”。
现在江南地区在立春这天讲究吃炸春卷。《岁时广记》云:“京师富贵人家造面蚕,以肉或素做馅……名曰探官蚕。又因立春日做此,故又称探春蚕”。后来蚕字音谐转化为卷,即现在的“春卷”。古时常用椿树的嫩芽为馅,元代用羊肉为馅,现今则多以猪肉、豆芽、韭菜、韭黄等为馅,也有用荠菜做馅,谐音“聚财”。
老南京“咬春”还要嚼萝卜。《明宫史·饮食好尚》记载:“立春之时,无贵贱皆嚼萝卜,名曰"咬春"。”南京种植萝卜历史悠久,尤以南郊种植的最为有名,到了春天萝卜鲜嫩,汁水甘甜,生吃很爽口。
古时南京农村的立春有“鞭春”习俗,在立春日抽打耕牛3鞭,寓意“春来了”,人们开始春耕前准备。立春时,民间艺人用泥制作“春牛”送往各家,谓之“送春”,主人酌致酬金。还有“打春”的习俗,由一个人手敲着小锣鼓,唱着迎春的赞词。有民谚为证:“腊鼓鸣,春草生,村人击细鼓以逐疫。”据民国《金陵岁时记》记载:“吾乡立春前后,有击腰鼓、小饧锣沿门唱里谣者,背负印文一纸,颁自阴阳学。”徐 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