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新加坡《联合早报》网站3月3日报道,全球共有7000多种罕见疾病,半数影响到儿童。多数罕见疾病是经家族遗传而得症,因此许多至今还无法治愈,也没有找到有效的疗法。
罕见疾病,顾名思义指的是发生率极低的疾病,不同国家和地区对它有着不同的定义。
科技研究局属下的医学生物研究院(Institute of Medical Biology)院长布尔吉·连教授(Birgit Lane)接受记者访问时指出,欧洲人把发病率为两千分之一的疾病定义为罕见疾病;而在美国,发病率为20万分之一的疾病才称为罕见疾病。她说:“由此可见,任何一种罕见疾病,在新加坡发病的数字都是极其微小的。”
罕见疾病通常是遗传疾病
竹脚妇幼医院遗传学顾问医生陈玉娴指出,罕见疾病通常是遗传疾病,可能影响人体多个器官系统,引发严重的身体和智力残障,而症状在病人出生或儿童时期就会显现出来。
她说,新加坡在2006年设立测试系统,专为新生儿检测先天性的代谢缺陷问题。在新加坡,每3000名新生儿中,约有一名患有这类罕见的先天性疾病,跟国际的罕见疾病的发生比率相符。
两名专家指出,罕见疾病患者主要面对三大方面的问题,一是人们对这些疾病缺乏认识,使诊断出差错或是太迟作出诊断;二是大部分疗法是治标不治本;三是病人或家属感到孤立,因为周围没人能理解他们的病情和处境。然而近年来,新加坡科研界对罕见疾病的兴趣有明显增加,前两个问题或有望在近期内克服。
在新加坡,科研单位也大力推动包括各种人类疾病的生物医学科研,有关罕见疾病的研究自然增加了。
除了科研,新加坡社会对罕见疾病患者及其家人的支持也正逐年增加。一年半前,由民间发起的新加坡罕见疾病协会(Rare Disorders Society Singapore,简称RDSS)成立,至今已吸收25名病人及20名义工加入。
在儿童慈善团体彩虹俱乐部的协助下,罕见疾病协会昨天举办了第一场大型交流会,庆祝上月28日的“第六届国际罕见疾病日”,共吸引约50人参加。
协会还打算在今年设立一个罕见疾病患者登记册,希望借此掌握新加坡罕见疾病数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