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一段时间,中国一些城市公积金“吃紧”现象频发。邱炯/插画
随着各地楼市成交量攀升,公积金贷款逐渐出现“吃紧”的迹象。最近一段时间,上海、杭州、南京等多地出现公积金额度吃紧、贷款审批放缓等情形。为解“燃眉之急”,杭州市“变通”推出“个人住房公积金转商业贴息贷款业务”(“公转商”贴息贷款)。有分析认为,这一尝试虽然有助于暂时解决公积金存量资金吃紧、贷款轮候周期拉长等问题,但仍非有效管控公积金风险、让其“不吃紧”的长久之计。
事实上,如何保障公积金资金充裕,也是一些实行公积金制度的国家考虑的重要问题,做法各异,效果类似。
新加坡:政府与个人“共同经营”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毕业的小徐夫妇去年4月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新房。这套总价为64.5万新币(1新币约合4.8元人民币)的四房式组屋(相当于三室两厅)靠近市中心,实用面积114平方米,是在转售市场上购买的。两个年轻人首付仅需支付12.9万新元另加一些杂费和中介费,而这部分资金,他们用上了工作3年结余的中央公积金;剩下的每月按揭贷款额度,小夫妻月缴的公积金已经能够全部抵偿,因此几乎没有太大房贷负担。
小徐夫妇只是新加坡众多因中央公积金体系而圆了住房梦的一员。在新加坡,中央公积金体系已建立近60年,在最初仅提供退休后经济保障的基础上,公积金的功能逐步扩展,覆盖范围扩大至养老、住房、医疗保健和教育等家庭保障,成为新加坡社会保障网络的基石。
根据该局的年度报告,截止2012年底,中央公积金的会员有342万人,其中正在定期缴纳公积金的活跃账户约有179万人,公积金计划已经覆盖了新加坡绝大多数劳动人口。公积金成员存在各自户头的资金如果不做他用,即可获得无风险的记账利率。对个人而言,这一记账利率在近期全球低利率的环境下保证了中央公积金较好的收益。
为保障中央公积金资金充裕,避免出现“吃紧”的情况,新加坡仅向中央公积金的托管单位——公积金局发行特别政府债券。通过发行特别政府债券,政府将中央公积金的部分资金转移为政府储备,政府储备又由新加坡金融管理局(即新加坡央行)以及新加坡两家主权财富基金新加坡政府投资公司和淡马锡进行管理,投资公司专业化的运作保证中央公积金能够保持紧盯政府债券的收益,在一定程度上抵抗通胀。
当然,公积金会员也可以在保证公积金账户上备有一定基础额度之上选择风险较高的投资产品,即在中央公积金投资计划之下动用基础额度之外的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的资金。目前,普通账户和特别账户的基础额度分别是2万新元和4万新元。
而为了防止公积金会员寻求获得较高回报率而冒险投资,中央公积金局对可以投资的产品限定了较为严格的标准。普通账户可选择的金融工具包括定期存款、新加坡政府债券、国库券、法定机构债券、新加坡政府担保债券、年金、保险、单位信托基金以及ETF(交易所交易基金)等。对于使用一般账户资金购买股票、地产基金和公司债,这部分比例最多不超过35%;也可通过代理银行购买黄金等贵金属作为投资,比例最高不超过10%。而特别账户投资工具限制性更强,股票、公司债券、黄金等都不可以投资,可投资的保险产品、单位信托基金以及ETF也都有限定的产品名录。
截止2012年底,中央公积金局的所有成员户头总额为2302亿新元,其中,2008年至2012年间几乎每年户头结余都有10%左右的增长。正是通过这些灵活多样的投资方式,才保障了新加坡公积金资金充裕。记者 胡隽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