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出版“走出去”是焦点话题
笔者了解到,主办方着眼于“自觉探讨文化未来”的使命。在该书展开幕前一天,在聚集了清华、北大、复旦等40多家高校出版社的专家及学者的“中国学术出版‘走出去’高端论坛”上,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副局长邬书林点出中国学术出版尴尬现状:“中国最重要的学术成果中有95%以上不在国内发表,国家每年花钱把学术成果买回来用于支撑科研教育……”
以往的上海书展曾专为学术出版机构,如商务印书馆、中华书局、三联书店等设立了“百年文脉馆”。在那里,上架的全是学术书籍。此次书展又新增文史中国馆、中国科技出版馆等。
学术论坛在此次书展中亦占一席之地。如,陈佳洱、欧阳自远、周忠和等院士、科学家、科普作家出席了以“科学时空与阅读世界”为主题的“书香中国·阅读论坛”;来自海峡两岸的60多位文史研究领域专家学者出席以“新时期古籍整理的方向”为主题的“学术出版上海论坛”。
以文学的名义失眠
此次书展中的很多特色给笔者留下深刻印象。如,如果读者失眠或想找名家彻夜聊文学,那么请到思南文学之家,有一群来自世界各地的知名作家陪你“以文学的名义失眠”——这场名叫“全球文学十二时区”的活动是今年书展的新设单元。它的特点在于:活动开始于每晚,次日上午9点结束。主办方请来了诗人萧开愚、美国诗人伊利亚·卡明斯基、爱尔兰作家科伦·麦凯恩,在现场与大众读者朗诵诗歌,分享创作感受。现场读者还可通过视频,和身在英国的作家邓索恩等隔空交流。
大书展,小书店
此次书展的另一个特色是:国内10多家特色小书店“搬”进了大书展——新设“品牌实体书店馆”。去年,上海书展已吸引了久久读书人、钟书书店、大众书局等书店参展,今年又新增了季风书园、鹿鸣书店、杭州晓风书屋、小朱书店、渡口书店、蒲蒲兰绘本馆等。在书展设计装饰上,特色书店颇有特色——杭州晓风书店内的油纸伞、大众书局前的灰色石库门、钟书书店内的大幅书店原景图,让爱逛书店的读者感觉亲切。打头阵的北京字里行间书店,原木圆形拱门、绿色墙壁底色,尽现清新色彩、文化气息。而配套的酒吧与休息区,可让逛累了书展的读者要一杯咖啡休闲片刻。难怪许多参加上海书展的读者评价:在纸质出版没落的当今,书展似乎给人们一些柔性安慰、深度启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