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取消外企“超国民待遇”是国际惯例
2013年10月21日 07:08:17  来源: 人民日报海外版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自外资超国民待遇开始逐步取消,一些在华外企常有抱怨,部分西方媒体也借机鼓噪:“外企在中国受排挤了”、“中国投资环境不如从前了”。专家指出,超国民待遇是中国吸引外资的阶段性政策。随着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调整引资政策,给予外资与内资企业一样的国民待遇,既有利于市场公平竞争,也是其他国家通行的做法,符合国际惯例。

  投资优惠是阶段性产物

  改革开放之初,中国经济百废待兴,最急于解决的是资金缺乏、技术落后等问题。参照很多国家通行做法,中国也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吸引外资以解决上述问题,其中包括超国民待遇,即给予外国投资者高于本国居民的待遇,有税收优惠、土地优惠、财政支持以及外汇管理方面等多种特殊优惠政策。

  中国的引资政策可谓一举两得:大量外资进入中国后,有效弥补了资金和技术上的缺口,设备和经验上的不足,增加了就业岗位,为经济腾飞做出了贡献。而外企本身也获利不俗。据统计,2000年至2010年,在华外商投资企业从中国累计汇出利润达到2617亿美元,年均增幅高达30%,远高于全球同期20%的增长率。

  随着中国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利用外资的总体环境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内要素价格攀升,土地供应趋紧,劳动力供应结构性短缺,产业结构面临由出口加工制造业向高端制造业转型等。中国经济对外资的需求从数量转向质量,高附加值、高技术、绿色环保产业成为引资的“新宠”。

  从2006年开始,中国外资政策出现明显转变。2007年,完善外资产业准入制度,加强对外资并购涉及国家安全的敏感行业重点企业的审查和监管;2008年1月1日起,统一的《企业所得税法》开始实施;商务部等部委联合发布外资并购新规投入实施……2010年12月1日起,中国取消了对外企最后两项税收优惠政策。

  优惠导致“假外资”成风

  在一个完善的市场中,各经济主体应该是公平竞争的,而中国的外资企业长期享受超国民待遇,造成了国内企业被挤压,在竞争中处于劣势的处境,严重影响了市场经济的健康发展。

  据报道,因为外资优先,其盈利水平远远超过国内企业,致使有些领域被外资控制或垄断;为了搭上优惠待遇的快车,一些内资企业变身为外资后再进入中国,出现大量“假外资现象”,造成了市场的混乱和国家税收的流失;还有一些外资因为待遇不同,曾拒绝建立工会损害了职工权益……

  专家指出,摘掉对外资的超国民待遇保护,其实对有实力的外资更有好处,可以挤出低效率企业,使外资在更高水平的竞争和更趋完善的财税体制中受益。同时,有利于外资企业提高投资质量,有助于本国企业培育自身核心竞争力,共同带动市场整体效率提高与技术进步。

  事实证明,取消超国民待遇并未对外资企业盈利产生负面影响。据中国欧盟商会调查,2012年有15%的欧洲在华企业亏损,远低于2007年——2010年的水平,利润率相当或超过全球平均利润率的企业仍占受调查企业的2/3;中国美国商会的报告显示,有71%的受访企业去年在华运营收入实现了增长,44%的企业在华运营利润高于企业的全球平均利润率。

  取消特惠是国际通行做法

  其实,不仅中国,很多国家都不会将超国民待遇常态化。各国都是根据本国具体情况和经济所处的阶段,对外资政策进行调整。专家指出,当一国经济达到一定规模和质量后,取消外资特殊优惠政策、超国民待遇是各国的实践惯例。

  据了解,美国对外资政策的基本原则是实行国民待遇。韩国过去在引进外资上不仅没有优惠条件,反而有苛刻的约束。在亚洲金融危机最紧迫时期过去后,韩国的引资政策也开始逐步向全面提高招商引资质量转变。印度的外资准入门槛较高,且变动较频繁。俄罗斯在经济形势好转后,取消了曾提供的各种优惠政策,金融危机爆发后才又推出一些优惠政策。

  从最近的国际形势看,金融危机后虽然大多数国家仍继续开放并促进外国投资以刺激经济增长,但在引资政策上基于本国产业发展状况普遍对引进外资进行了调整。罗 兰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林杉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341255677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