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爸爸去哪儿了”为何走红
2013年11月02日 07:58:20  来源: 中国青年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只有建立在和谐的夫妻关系基础上,由父亲和母亲直接与子女建立亲子关系,形成亲密的分工协作的夫妻关系和亲子关系,才能更好地提升少年儿童的综合素质,确保少年儿童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一般来说,父亲更能培养少年儿童的独立性,母亲则着重少年儿童亲密性的培育。如果父亲在少年儿童成长过程中长期边缘化甚至缺席,极易导致少年儿童难以形成独立性的社会行为并养成坚毅自信的品格。

  从现实来看,必须充分认识到当代社会中家庭伦理与家庭责任格局的变迁:一是职业女性日益增多。当前,很多母亲与父亲一样具有了“主外”的家庭责任,共同承担着家庭经济收入的重担。这既为父亲在家庭责任与亲子关系中的责任结构变迁提供了基础,也提出了变化的要求。

  二是独生子女日益增多,需要父亲进一步在家庭关系中建立起密切的联系。父亲与子女的经常性互动,可以更好地增强少年儿童的人际互动能力,增强他们对复杂人际关系的适应性。

  三是亲子年龄间距扩大对父亲与子女互动的迫切需求。父亲与子女之间的年龄差距不断增大,这需要通过经常性的交往,才能更好地弥合因代际差异扩大而带来的沟通困难并解决由此带来的教育难题。

  在当代家庭伦理和家庭责任的建构中,父亲必须积极参与且全过程在场。父亲不能只是威严和让子女敬而远之的形象,而应该与孩子经常性互动,既勇于表达爱又善于表达爱,应该是可亲可敬的坚毅自信的楷模。在一个理想类型的父亲的日程表中,孩子与职业具有同等重要的地位,做一个好父亲是男人最重要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标题:爸爸去哪儿了)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张敏彦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82012563933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