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魏月萍助理教授
2014年03月19日 13:22:46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魏月萍助理教授

魏月萍,任教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中文系,专业为中国思想史,也旁及新马文学与历史研究。撰有〈青春、革命与历史:贺巾小说与新加坡左翼华文文学〉、〈族群政治与宗教暴力:马來西亚宗教多元论的实践困境〉、〈马来马共的历史论述与制约〉、〈文学•共同圈•公共话语:马华文学公民(性)实践理论建构〉、〈“谁”在乎“文学公民权”?马华文学政治身份的论述策略〉、〈公共性追寻:马华文学公民(性)的实践〉、〈我不在家国:马华文学公民身份建构的可能〉等论文。

题目:“公民性”的拓展:离散公共领域与华人研究

摘要:“离散公共领域”思考的是如何超越国界及民族国家框架,同时提供大规模的移民或旅居在外的离散者,一个可集结力量以及打破体制权力的空间。它宣判民族国家的政治形式已处于垂死挣扎,取而代之的是“后国家”。 Peter J. Spiro认为“后国家”(post-national)即指“超越国家”,它具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拒绝国家的存在;二、稀释以国家为基础的认同,建立非以国家为联系基础的共同体。 John Hoffman则认为国家具有压制与排他的本质,它无法重新被建构,唯一的做法只能是“摒弃”(discarded)。纵然如此,他仍强调一种超越国家的公民身份。无论是超越或去国,都主张全球性的介入与联盟形式,而这形式需要一个跨境的虚拟场域来产生观念与批评力量,之后再让观念和场域中的社会联系力量回流至实际的社区领域。如此而言,离散可形塑一个批判空间,成为文化语境的生产者。本文试图以华人文学研究作为分析的对象,研讨如何引入“公民性”的视野,打破狭隘的族群性与地方观念,建构具批判性的文学离散公共领域,并追问文学公民性如何成为理解华人自我认同与文化意识转向的方法视野。

关键词:公民性、族群性、离散公共领域、马华文学、后国家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6287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