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张碧君助理教授
张碧君,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水牛城分校传播学系,任教于台湾师范大学东亚学系。研究领域为东南亚研究、文化研究、文化政策、文化政治与再现、文化景观变迁。著作可见于Identities: Global Studies of Culture and Power、China Media Research、《台湾东南亚研究》、《(台湾)地理学报》等。目前担任Asian Ethnicity期刊的书评编辑与台湾文化研究学会秘书长。
题目:探析东南亚华人的中国梦想像:一梦各表或各表一梦?
摘要:“中国梦”的论述对东南亚华人自身的政治与文化认同的投射与定位是否衍生新的想像,是值得关注的命题。与“中国崛起”或“和平发展”侧重于政经与安全层面的物质性相较,中国梦连结社会与文化层面等较非物质性的想像,亦即其在符号上与意涵上的柔软性、想像性与可延伸性均远大于前两者,进而彰显出中国梦具有“由下而上”、“共同愿景”、“文化传承”的想像,使其更有利于有需要连结或依附此一概念者的形象建构。执此,本文试图藉由文献分析途径,从符号想像与内涵诠释的视角,分析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梦想像的诠释、延伸及其可能的限制。本文欲探究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梦的想像是趋向文化再兴的意涵,还是政治认同的可能投射?亦即,对孕育东南亚华人文化与血缘传承的母体,可能走向现代化与文明化的肯定与支持,是否会外溢到对当前中国的政治认同,乃至于对中国对外政策与作为的支持,以至于被东南亚各国当地的强势族群视为是中国威胁的在地内应?还是中国梦反而成为海外华人得以另类表述对中国崛起的期待的一种论述,或成为其藉以强化在地连结,区隔文化与政治认同的缓冲工具,甚或成为期许中国从现代化往文明化发展,或台海两岸和平发展的切入点与着力点?本文首先比较中共官方与东南亚华人对中国梦论述之目的与意涵的想像异同。其次,本文分析东南亚华人如何将中国梦的论述与自身在当地社会的处境与愿景连结,并进而以自身对居住当地的认同及对自身身份的认同的变异与否作为观察指标。再者,本文试图勾勒东南亚华人中国梦想像的整体图像及其在运用与论述上的可能局限,最后,评估此一概念对华人主观上的在地认同、原乡想像,以及客观上生存环境的影响,据此回应本文命题。
关键词:中国梦、东南亚华人、文化想像、政治认同、中国崛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