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加坡频道3月24日电(记者 左昊畅 实习记者 陈丽婷)19世纪与20世纪是研究海外移民的重要时间节点,深入了解该时期对先进的海外华人华侨研究亦有很大的帮助。在3月22日的“海外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方法、理论、视域”国际学术会议上,四位学者在“19世纪与20世纪的中国海外华人”分组研讨会上发表了在该领域的论文,并就主题进行讨论。研讨会由王纯强教授主持。
图为“19世纪与20世纪的中国海外华人”分论坛合影:从左往右依次为马来亚大学Danny Wong教授、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Glen PETERSON教授、南大王纯强教授、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朱浤源教授、南大历史系博士后Li Yi
台湾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研究院朱浤源教授在会上发表了论文《历史相对主义与二战期间、二战后的跨境台湾人》(“Historical Relativity and the Cross-territory Taiwanese Pending and After the World War II”)。朱浤源教授认为,海外台胞是诠释“历史相对论”的最好例子。在他的论文中,朱教授深刻地研究分析了近年历史相对主义的发展以及海外台胞在台湾以外的生活状况。
来自南大历史系的博士后Li Yi则把她的研究重点放在生活在殖民地的华人。她的论文《在英国统治下的毛淡棉市的华人社群:重新思考殖民地市场中心》(“The Chinese Community in Moulmein under British Rule: Rethink the Colonial Market Place”)把目光移向生活在缅甸南部港市毛淡棉的华人社群,特别是来自广府地区的梁氏家族及其他广府人的生存状况。论文追踪在19世纪后,这些华人的社交、宗教以及商业活动情况,同时观察广府和客家这两个主要华人社群之间的关系。论文亦会研究华人社群与欧洲殖民者之间的关系。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让在19世纪多种族共存的东南亚殖民地上,华人生活图景更加清晰。
从东南亚转向英属洪都拉斯(现伯利兹),来自加拿大不列颠哥伦比亚大学的Glen PETERSON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世上最后一个殖民化计划?中国难民的重新定居与英属洪都拉斯》(“The World’s Last Colonization Project? The Chinese Refugee Resettlement and the British Honduras),研究从香港出发到达英属洪都拉斯的中国难民的生活,以及因为安置问题而产生的国际观念与项目,同时与早已形成的、根深蒂固的中国华人的移民目的和认识进行区分理解。
马来亚大学Danny Wong教授的论文《北婆罗洲客家基督教移民:东南亚华人另例》(“Hakka Christians Migration to North Borneo: Exceptions in Chinese Migration to Southeast Asia”),把重点放在客家基督华人这个鲜少有研究的群体上,通过对这个群体进行研究,可与其他华人社群进行比较。论文从客家基督教华人移民的出发地开始追溯,到他们移居至北婆罗洲的原因以及之后在当地的发展,把这个独特的种群放在全球客家基督华人的大环境中进行分析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