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加坡频道3月24日电(记者 左昊畅 实习记者 陈丽婷)海外华人社群网络是海外华人研究的重要议题,3月21日,在南洋理工大学(南大)中华语言文化、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主办的“海外华人研究的回顾与前瞻:方法、理论、视域”国际学术会议上,斯运伯恩科技大学亚太社会投资与慈善中心院长John Fitzgerald教授,土耳其TOBB经济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ahadir Pehlivanturk, 南大陈六使社会学讲席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周敏教授在分组研讨会上发表论文,从不同角度论述海外华人社群网络的发展情况。
图为土耳其TOBB经济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ahadir Pehlivanturk,南大陈六使社会学讲席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周敏教授,斯运伯恩科技大学亚太社会投资与慈善中心院长John Fitzgerald教授(从左往右)
近年来中国私人慈善事业正在快速发展,引起了众多实业家和学者的注意,他们从多方面研究慈善事业中商业、社区、组织、企业的角色和作用。而斯运伯恩科技大学亚太社会投资与慈善中心院长John Fitzgerald教授在分组研讨会上发表的《环太平洋华人与现代慈善业的产生》(“China’s Pacific-Rim Diaspora and the Emergence of Modern Philantropy”)论文,把侧重点放在中国晚清及民国时期的慈善事业,探讨在20世纪早期,海外华人社区对于近代慈善业产生的影响。同时对20世纪慈善活动形式与早期香港、香港及其他环太平洋地区的慈善活动进行讨论。
来自土耳其TOBB经济与科技大学助理教授Bahadir Pehlivanturk则从海外华人社群模式出发,在研讨会上发表题为《海外华人社群中的社会资本形成》(“Social Capital Formation in Overseas Chinese Networks”)。海外华人丰富的社会资本是华人拥有成功的生意与显著地位的重要原因之一。这种丰富的社会资本,产生自移民潮并很快形成小圈子社交,同样可以用于解释东南亚地区华人商业“家长式”的经营模式。教授希望能从华人社群模式出发,强调如群组,异地联系以及区域总部等社群模式,为海外华人研究提供新角度,同时检验海外华人面临的多方面问题。
南大陈六使社会学讲席教授、社会学系主任周敏教授把重点放在了海外华人对家乡的捐赠上,她在研讨会上发表了论文《提高社会地位:影响海外华人文化捐赠的因素》(“Social Status Compensation: Variations on the Sending of Cultural Remittances among Chinese Overseas”)海外华人为家乡的经济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他们往家乡汇款筹建文化中心、图书馆、公园、牌坊等具有标志性公共设施,这种行为被成为“文化捐赠”。这种文化捐赠为中国侨乡留下不可磨灭的印记,而论文则检验影响这种现代中国移民与家乡的跨国交流形式的变量。论文发现文化捐赠的形式不仅仅与华人自身的社会、经济地位有关,同样亦受他们家族在家乡的地位、文化捐赠的花费、政府的回应、地方社群以及媒体所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