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西汉初年做官需口才差:朝廷最有威信人是结巴
2014年04月16日 09:07:01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时代奇葩

  西汉朝廷最有威信的人是个结巴

  要说刘邦喜欢任用不善言辞的人,这也不对,张良、陈平和郦食其就挺能说的,其中郦食其的口才最好,不过,口才最好的下场最惨:被人扔到滚水锅里,活活给烹了。此一时彼一时,在灭秦和灭楚的过程中,需要口若悬河特能说道的人去蛊惑敌人,拉拢盟友,而到西汉天下初定,摇唇鼓舌的市场需求就不大了,刘邦的风格倒是喜欢说话有点糙,但能说大实话的人。

  周昌就是这么一朵奇葩,这小子还真是个结巴,但他说话拧巴为人却不拧巴,《史记》说他“为人强力”,倔强得很。有一回,老周去找刘邦汇报工作,却撞上刘邦正在和戚美眉亲热,撞破了老板的好事,老周扭头就走。刘邦在后头追,追上了问:老周,你看我刘某人是个怎么样的老板?看刘老板这意思,是怕老周批评他好色。

  周昌也不替老板打掩护,抬起头,直勾勾地仰视着刘老板说:“您,您,就,就是纣,纣,纣王……”把刘邦逗笑了,然而,刘邦从此就害怕和尊敬这周结巴了。

  周昌犯结巴最严重的时候,也是最有战斗力的时候。刘邦要立庶子刘如意为太子,大伙都反对,但说话都没分量,最后居然要周昌这个结巴来扭转乾坤。且看这老周结巴着说开来了:“臣不,不,不会说话,但是臣知,知,知道这,这,这,这事不,不,不行,臣绝对,对,不能,能,奉,奉命………”笔者写起来都觉得费力,真不知道两千多年前的周昌说起来和朝堂上的人听起来,该有多费力。还是司马迁老师笔法好:“臣口不能言,然臣期期知其不可;陛下虽欲废太子,臣期期不奉召。”在周昌的一片“期期”声中,在君臣的一片笑声中,升起来的却是一片敬意。当时大家最害怕的人却就是这位结巴,从吕后到大臣都怕他,“自吕后、太子、群臣皆素敬惮之”。

  最有威信的人是个结巴,可见这西汉的公司文化是什么样的了,那位虎圈管理人升不了职,也不冤。

  说话结巴的吃得开,低头不说话的也吃得开,就有这么一朵奇葩,叫石奋,很早就跟着刘邦混,这人不能文也不能武,干脆就负责淳朴,“无文学,恭谨无与比”。没什么文字功夫和口头功夫,但为人恭敬谨慎的功夫,还真不是盖的,无论是上班在办公室,还是休闲在家里,都毕恭毕敬,每一个细节都经得起考验。石奋大哥对自己的职场定位还真是蛮准确的,西汉初年崇尚质朴,不喜浮华,他干脆就成为这种风气的代言人,西汉朝廷当然要给他付代言费,这代言费就是:石奋父子五个的年薪加起来就是一万石谷子,故而天下称“万石君”。

  大跌眼镜

  秦始皇焚书 刘邦居然高兴了一阵

  西汉初年的这种社会风气和用人风格,首先是吸取秦亡的教训。秦重视法治,讲究考核,但操作不当,走向了反面,庄子说:“力不足则伪。”上面要求太苛刻,下面力不能及,干脆作假来应付,用一大堆漂亮的文件来糊弄秦王朝,秦朝后来就死在作假上面。

  其次,也和刘邦的个人风格有关。唐朝章碣诗云:“刘项原来不读书。”刘邦是个不读书的,当秦朝下令禁止读诗书和诸子百家书籍的时候,他居然还挺高兴的,他在《手敕太子》里承认:“当秦禁学,自喜,谓读书无益。”刘邦也不是赞成秦朝的举措,而是他自己懒得读书,朝廷把书烧了,正好给了他不读书的理由。

  吸取秦朝的教训,刘邦本人又不喜欢“文学”,因此,西汉初期的社会风气就崇尚质朴敦厚,不重文采口才。

  当然,时代也是在发展的,等到汉武帝出来时,新业务蓬勃而起,张骞、司马相如、主父偃和桑弘羊这样的能言善辩之辈走上历史前沿,像“万石君”这样的职场典范就显得讨人嫌了,从而不得不退出历史舞台。

  历史是在变化的,职场的要求也是在变化的,怎样扮演好符合时代要求的角色,有讲究。 刘黎平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63953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