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王首毅:上海自贸区成立为中新合作创造更大空间
2014年04月21日 13:06:03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在论坛开幕式上的讲话 郭小天 摄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4月21日电(记者吴磊 左昊畅)上海自贸区成立以来,无论是对中国国内经济发展的步伐还是对国际的影响,一直倍受关注,尤其是新加坡作为自贸国家,有评论称上海自贸区成立对新加坡构成了很大的竞争。近日我们在上海举办的新加坡管理大学—复旦大学治理和发展国际论坛上采访了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王首毅,就上海自贸区、新加坡的竞争优势、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等方面发表看法。

    记者:王先生您好,作为新加坡驻上海总领事,相信您一定密切关住上海自贸区的发展,您怎么看上海自贸区?

    王首毅:我个人的看法是,中国政府在这个时候选择介入自贸区,是有一定原因的。这几年大家都感受到中国的经济发展已经到一个转折点。中国曾经号称是世界的工厂。但中国领导人都清楚,如果要避开中等收入国家的困境,也就是所谓的”Middle Income Trap”,中国就需要经济转型。自贸区最大的功能就是转变政府职能和开拓现代服务业,包括金融业的有序发展。金融领域的顶层设计很重要。如果出了差错,不仅在上海自贸区,在整个国家层面都会存在风险。相反地,如果试验成功了,自贸区的成功也会影响整个国家。所以政府在制定政策方面都比较小心,都是一步一步来。从政策制定者的长远愿景来看,是要通过上海自贸区这个窗口,去把这个成功的实验覆盖到全国各地。

    记者:您可能看到有些媒体和评论指出,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对新加坡有很大的竞争,您怎么看?

    王首毅:我认为虽然会有一点竞争,但合作空间远远超过于竞争。首先中国的市场非常大,我们看到世界的经济重点已经从西方转到东方,亚太地区的经济体在全球经济的比重已经越来越大。中国和亚太市场那么大,显然上海作为服务中国和区域市场的一个中心是不够的。新加坡的优势在于身处东南亚,有史以来就是把自己处在东西文明之间,我们的经商理念和社会治理的一套理念是我们的优势。包括现在很多中国企业要走出去,走出去的第一步就是东南亚,而新加坡就是很重要的一个枢纽和桥头堡。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可以说是促进了中国与新加坡乃至东南亚之间的互动。

    记者:您提出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加大中新两国合作空间具体体现在哪些方面?

    王首毅:中新经贸合作从90年代初期就开始增速。我们新加坡银行和很多企业早已经意识到,除了新加坡本地市场,更应该放眼中国,区域和整个世界舞台。苏州工业园就是在这个历史背景下成立的。

    上海自贸区的成立加大了两国合作空间,具体可以从几方面说。首先,上海自贸区加深了我们在中国市场的空间,加快了我们的脚步。它实际上开了一个很便捷的窗口,方便新加坡企业更深入地开拓中国市场。自贸区从去年九月底到现在半年,有一部分的政策自由大家都在适应,有一些敏感政策大家都在一步一步推进。但是高层政府、决策人员的目标是什么,大家都很清楚。所以即使在现在自贸区政策还没有很完善的情况下,一些新加坡企业就已经进驻自贸区,就是看好中国以后的开放程度。

    中国企业可以通过这个窗口到东南亚开拓市场。而中国企业到东南亚的第一站肯定就是新加坡。虽然有一些劳动密集型的企业可能会到印尼、马来西亚或越南,但是他们区域总部的首选往往是在新加坡。目前中国在新加坡的企业有4500多家,上市的有将近150家,我相信以后这个数字还会越来越大。自从新加坡去年开展了人民币结算业务,我们的人民币储备已经倍增到2600多亿,大约为香港的四分之一。2013年中国商务部公布的数字,新加坡成为中国第一大境外投资国,这也充分证明我们新加坡企业和政府对中国的长期发展是很有信心的。

    记者:中新合作走到今天,无论是园区合作还是培训服务项目,相当密切的同时似乎也遇到了瓶颈,您认为当前新加坡能够对中国的发展起到最大帮助的是哪一方面?

    王首毅:我去过中国华东地区的很多城市,见了很多领导,通过我对长三角地区了解,大家比较期待的是新加坡发展现代服务业的经验。新加坡本身就是自贸区,经验丰富,怎么使得政府官员把重点放在服务商界,通过服务商界来制造高端的就业机会给广大市民。这方面还有很多可以与中国互相学习。

    记者:说到现代服务业,其中的金融业,去年无论是人民币结算还是新加坡上市,应该说中新政府都做了大量的工作,您怎么看目前一些中国企业在新加坡上市的融资率低,甚至由于成本高昂而考虑退出的现象?

    王首毅:新加坡证交所和金融界正在这方面做出很大努力,好让中国企业更容易在新加坡上市和融资,比如上市后可能以人民币结算。我们也了解到新加坡在资本市场这方面可以做得更好。新加坡有信心把这方面的工作做好,结合新加坡优势的同时寻找差异化优势。

    最后,我想说上海和新加坡两地社会在经济转型的背景下也都在转型,在这方面新加坡治国的经验提供给双边许多可以共同探讨的议题,比如公共住房、公积金、社会保险、人口老龄化和族群之间的融合等。这也是今天的论坛的重要意义所在。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李小雨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637465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