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刘太格:标准化卫星城是解决中国大城市病的良方
2014年04月22日 10:14:52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4月22日电(记者 吴磊 左昊畅 实习记者 李佳瑞 陈丽婷)中国城市近年来硬件设施发展迅猛,各种金融区、高新区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反映了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整体成果。但另一方面,北上广大城市交通拥堵,雾霾污染始终挥之不去,困扰着居民。北京最近就出台了建立“副中心”的规划消息,针对这个规划思路,本网记者近日在复旦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治理和发展国际论坛上,专访了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刘博士说建立“副中心”需要先进行系统研究规划,并对“副中心”的规划进行标准量化,把北京主体内部的人口和功能进行卫星城式的分区块调整后,再逐渐迁移。同时他也谈到了中国城镇化过程中,城市规划面临的问题以及解决思路,指出中国应该保留好小城镇的历史文化遗产。

图为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博士(左)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记者专访

    整体规划的关键在于划分标准区域 人口和设施边匹配边扩迁“副中心”

    记者: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合理规划已经成为大中小城市的重要工作。以北京的城市规划为例,中国的政治、文化、教育、医疗、旅游等方面的优势功能和资源几乎都在北京聚集,这可能是造成人口数量过多的原因之一。对于功能资源和人口过于拥挤的状况,北京正在研究采取减负规划,例如建立“副中心”,您如何看待这一问题?

    刘太格:这当然是可行的。但是不希望只强调解决人口多的问题,而是先要将城市治理得健康均衡,再把人口合理有序地分流出去,合理配套设施,这样分流出去的部分也是健康的。城内城外都是健康的,所以不要把城内和城外的关系分得太绝对。

    对于“副中心”,首先,我觉得谈规划要把所有的名词来做一个量化定义。什么叫副中心呢?规模有多大,里面的建筑面积是多少?服务人口是多少?服务的半径是多少?这些概念都需要明确。现在有很多新鲜的名词,这些名词都是什么意思要先搞清楚,这也是当前规划界的一个问题。每个人都在说一些新鲜的名词,但它们到底是什么还没有搞清楚。如果定义还没清晰就进行规划,很容易天下大乱。

    中国的城市规划需要静下心来,分析城市面临的真正问题是什么,然后根据需要,和专家一起研究解决问题。新加坡独立不久,那时候也是完全没有经验的,所以新加坡政府就找联合国城市规划署在1968年到72年间为新加坡做一个概念式规划,当时的规划成为今天的新加坡基本雏形,而且政府很注重这个方案的延续性。幸运的是,1972年的概念式规划到今天来看,还是非常合理的。

    记者:先均衡调整人口和基础设施的比例,再迁出。就像医学抽脂减肥一样,如果不调整身体和饮食,接下来还是解决不了肥胖。现在北京作为首都,面临着外地来京的人口压力非常大,您有何规划建议?

    刘太格:这个关于本地外地的人口压力划分我觉得还是很片面的。比如说,一个大城市切成若干个中等卫星城市,每个中等城市都有自己的配套设施。那么到底外地人到哪里去满足自身的需要,就需要根据哪个区块城市的设施比较好来定。但是我们不能只看外地人,北京本身2000多万人口,本地人的需求就不得了了。针对这个问题,政府可以把中心打散,学校、医院,甚至文化中心均衡设立。以新加坡为例,新加坡有中心医院,每个片区都有它的医院,每个医院有它特殊的技术能力,换言之也是一个区域性的医疗中心。有很多人从俄罗斯甚至中东到新加坡治疗,因为我们的医疗技术很好。但病人并不一定都需要到中心医院,他可以根据区域医院的不同特色,进行选择。

    具体来说,首先应该先把大城市切成六七个健康的卫星城市,然后再把人口和功能部门往外划分,否则单纯迁人口和功能部门都是搞不好的。因为任何城市都需要人口支撑,而人口需要合理的基础配备,这样才可持续。所以我今天也强调,首先第一件事要敲定人口。不是说今天把大城市多出来的300万人口直接搬进新的微型城市,而是先将微型城市现有的人口和基础设施调整匹配,例如人口有三十万,你先给三十万做好基础配套服务,那么做得好的话,人口就可以增加到六十万了,那么再做配套,再迁移,逐步推进北京减负,同时也对新城市有一个合理的城市规划。

    这样一个城市就像一个大家庭,有大小不等的成员。每个卫星城市可容纳两三百万人口。而每一个卫星城市都需要进行配套建设,包括中央商务区、大学等等。那么在朝阳区的民众就不需要整天跑到海淀区去办公和学习了。因为他生活上的需要在他本身居住的区域就已经得到满足了。这样做首先可以解决交通问题,其次会把北京变成一个低碳的城市,最后将改善市民的生活质量。

    总的来说,我认为解决内部的问题就是解决外来的问题。先对城市进行一个系统化的规划,而不是建立副中心。没有系统化的规划,我们并不能认为北京的副中心就可以解决所有的问题。

    记者:您的意思是,先以划分区块为基础,然后再向外扩展。先解决内部问题,再设置副中心。

    刘太格:其实跟家庭一样,要整体化规划,最关键是先把人口分摊好。北京目前的塞车以及雾霾问题就是由于城市系统问题,这样继续发展下去,副中心长期的作用可能也是不大的。其实我也是医生,不过我的病人是城市。这句话是有含义的。中医跟西医差别在哪里?西医是治标不治本,中医是治本,治本病就会好了。规划要治本,现在中国的城市规划就是存在治标不治本的问题。

    记者:刚才您说了北京这样超大城市建立副中心的看法,那么对于目前中国整体的城市规划还应该注意哪些方面的问题?

    刘太格:首先,城市规划要做得好,是一个系统工程而不是项目工程。如果没有系统的规划,只关注项目工程,是无法解决交通、基础设施这些系统化问题的。而且,交通跟城市规划是分不开的。但如果你只是考虑交通,把路布了,而没有考虑怎样把这个交通带到商业上,这个系统就不完备了。政府、企业在实施方案的时候,需要自己全面了解方案。城市的功能要完善,尤其是商业中心要匹配。

    其次,政府应尽可能地完成项目,方案出来之后,必须要尊重这个方案,而且要有一定的延续性。城市规划是严肃且高度系统化的工程,我觉得这一点很多地方政府认识不够,总是以为城市建设就是项目,从国外引进先进理念后,没有正确应用这些理念,这本身需要从系统角度来考虑。当然有人会说有时间限制,希望在相对较短的时间里把系统工程做好。其实在总体规划系统工程的那一年,其他工程项目照样可以推动。可是,当系统方案完成以后,地方领导一定要了解这个方案的原则在哪里,要重视这个方案,而且今后的工程要根据这个方案来,这个决心我觉得还不是很明显。

   1 2 下一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84712638648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