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先秦时淘米水曾是高级洗涤用品(图)
2014年05月07日 08:48:16  来源: 燕赵晚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宋代用肥珠子和豆面制成“澡药”

  除了用皂荚来洗涤,古人还用一种叫“肥珠子”的植物果实来去污,这也是一种类似皂荚的洗涤用品。宋人庄绰《鸡肋编》记载:“浙中少肥皂,澡面涴衣皆用肥珠子。木亦高大,叶如槐而细,生角长者不过三数寸,子圆黑肥大,肉亦厚,膏润于皂荚,故一名‘肥皂’。”

  肥珠子是中药材“无患子”的别名,又名“鬼见愁”。《本草纲目》中对无患子有专条介绍:这种树生长在高山之中,其果实大如弹丸,核子坚硬,黑色,有如肥皂荚的核子,正圆如珠,故有“肥珠子”的叫法。每年十月份,古人开始采摘果实,将其煮熟去核,与麦面或豆面和在一起捣,做成“澡药”。这种“澡药”,就是具有保健功能的洗澡用品。

  肥珠子还可以制成 “洗面奶”。《本草纲目》上便有用肥珠子制作的“洗面去斑”方:“有无患子上捣烂,加白面和为丸,每日取以洗面,去垢及斑”。这种“洗面奶”很管用,李时珍用“甚效”二字来评价其功效。

  在古代,有的地方还用“草木灰水”当洗浴去污用品。《鸡肋编》便有这样的记载,宋代“南方妇人竟岁才一沐,止用灰汁而已”。这句话的意思是,南方的妇女一年才洗一次澡,所用的洗涤用品是仅有的“灰汁”。

  这里的“灰汁”就是用草木灰和成的水。现代检测证实,“灰汁”和“淘米水”一样,因里面含有碳酸钾,也有去污功能,古人用之去污脱垢还是靠谱的。

  南朝宋出现人工合成洗浴用品“澡豆”

  上述几种洗浴去污用品,都是“纯天然”的。那么,古代是否有人工合成的洗涤用品?答案是肯定的,“澡豆”就是这么一种洗涤用品。

  南宋刘义庆曾把晋武帝女婿王敦不识澡豆一事,当作笑话写进《世说新语·漏》中:“王敦初尚主,如厕,见漆箱盛干枣,本以塞鼻,王谓厕上亦下果,食遂至尽。既还,婢擎金澡盘盛水,琉璃碗盛澡豆,因倒著水中而饮之,谓是干饭。”

  士族出身的王敦,在刚娶晋武帝的女儿舞阳公主时,上皇帝老丈人家的厕所,见里面有箱子,箱子里盛着干枣,这些枣是用来塞鼻子的,王敦却认为是用来吃的,遂将枣全吃了。从厕所出来,婢女举着盛水的金澡盘,用琉璃碗盛着澡豆,本是让他洗手用的,王敦却误以为澡豆是给他吃的,他把澡豆倒进水中饮用,还说是“干”。

  这则“笑话”说明,澡豆在当时是相当高级的洗涤用品,连王敦这样的大人物都不识澡豆。从史料来看,澡豆也确是古代最高级的洗浴用品,曾是宫廷专用。唐代孙思邈的《千金要方》中,记载了唐代宫廷用的“澡豆方”,用现代计量单位来分析,其配方大致如下:

  猪胰5具,白茯苓、白芷、蒿本各120克,甘松香、零陵香各60克,白商陆150克,蒴藿灰30,大豆面1000克。

  将这些原料和在一起,捣均匀,制成豆粒状,成品后装入澡豆罐中备用。唐代宫中的澡豆,主要供秋冬两季洗手洗脸。此澡豆的洗涤效果非常有效,《千金要方》称,“洗面药澡豆方,每旦取洗手面,百日白净如素。”

  明清时期出现猪胰加工而成的“香胰子”

  澡豆这种高级洗浴用品,后来不再是皇家专利,达官贵人和土豪们洗浴时也用上了。《老学庵笔记》记载,宋徽宗时期受宠的太监杨戬家中后院曾建有一浴池,“设浴具及澡豆之属于池上。”

  澡豆的制作工艺,在宋代有了质的飞跃,已不再做成豆粒状,而是将天然皂荚捣碎细研,加入香料,制成橘子大小的球状,时称“肥皂团”。肥皂团因加入了香料,又称为“香皂”。由于此皂起初是宫里使用,故又叫“香宫皂”,乃现代香皂的前身。

  明清时期,“香皂”的制作工艺进一步改进,去污功能更强:在研磨猪胰的过程中加入砂糖,以天然纯碱取代豆粉,并加入动物脂肪,混合均匀后,压制成球状或块状。民间称之为“胰子”,或“香胰子”,至今仍有地方称香皂为“胰子”。这一时期,江南六合县(今南京市六合区)所产的香皂最为出名,是当时女性最喜爱的洗涤用品。但因为价格太高,非一般人家女性能用得起。

  清中期以后,香皂逐渐在社会上流行开来,香皂种类和制作方法也更加丰富,“药用香皂”更受欢迎。据《光绪顺天府志》记载,其制作方法是,“用皂荚捣烂去滓,配以香料、药料合成”。当然,这一时期清代宫廷用香皂与民间的香皂还是有所不同的。

  宫皂用料更考究,所用香料多为檀香、排香草、零陵香这些名贵香料,由御医研制出的药用香皂,除洗涤去污的功能外,还有美容嫩面、滋润皮肤、保健除痒的效果,当年光绪皇帝和慈禧太后所用香皂都是这种特供香皂。

  ——据《北京晚报》□倪方六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647039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