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外资银行如何披荆斩棘“主题论坛现场
新华网新加坡7月17日电(记者吴婷婷)随着中国经济增速放缓、人力成本上升以及本土企业竞争力的提高,很多在中国投资和运营的外资企业已经开始感受到了一丝寒意。
在17日召开的“慧眼中国环球论坛2014年会——外资企业如何披荆斩棘”分论坛上,中国美国商会会长杜骁勇(Mark Duval)表示,根据商会的近期的一项调研,尽管多数美国企业对中国市场持乐观态度,但乐观程度较以往有所下降。杜骁勇认为,目前美国公司在华发展遇到的前五大挑战分别是人力成本的上升、法律法规不明确、雇员短缺、管理层不足以及牌照问题。
澳大利亚商会上海地区董事会主席、Swann Global亚洲区执行董事戴碧特(Peter Arkell)认为,目前国际上有很多针对中国市场的误读:“一些分析师只是通过他们在西方课本上学习的知识来解读中国,忽略了中国市场的巨大差异性。”他提到。在他看来,一些外资企业的总部应该多花一些精力去了解中国目前正在发生的事。
戴碧特透露,根据去年11月一项调研结果,83%的在华澳大利亚企业对未来12个月的市场前景持乐观或非常乐观的态度,尽管去年对大多数在华开展业务的澳大利亚企业来说是很不容易的一年。他认为,造成去年困境的根本原因既包括外部环境的影响,也有企业自身的问题,其中总部与中国部门的连接不畅是重要因素之一。戴碧特认为,总部应该更多地倾听来自一线部门的声音。
星展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董事总经理及企业银行部主管陈德隆表示,星展银行进入中国市场已有二十一年,作为一家只有四十多年历史的银行,可见其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他表示,外资银行在中国和本地银行直面竞争并没有明显优势,因此必须要了解自己的比较优势来制定差异化发展战略。另外,总部的支持和对中国市场的重视也非常关键。
“作为首批获准在自贸区开业的外资银行,星展(中国)实际上在自贸区设立之前就看到了其中的机遇。”他表示,一些外部评论认为自贸区各项支持政策推出的速度很慢。这要从两方面来看:在促进和支持贸易方面,短期内自贸区有很多政策落地,大幅简化了程序;从一些主要的领域如利率市场化、放松资本管制来看,考虑到这些政策对行业和整个经济的重大影响,监管者必须确保风险是可控的。因此要付出更多的耐心,不应急于求成。
他表示,上海自贸区是中国金融改革的试点区域,监管机构和业者都不希望看到扭曲、错误的试验结果,所以各方都希望试点措施能够逐步推进,预期未来将会有更多的产业开放。在他看来,随着自贸区内各项新业务的稳定推进,在三年的时间里将会逐渐看到一些成果。他还表示,中国债券市场上近期的个别企业的违约现象并不是一件坏事,中国的资本市场正在不断进步,出现以前没有的风险校准,这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来说是积极的趋势。
科利耳公司大中华地区总经理Brendan Mason表示,2008年中国医疗卫生支出只占GDP的0.93%,而目前这一比重已经超过4%。参考一些发达国家8%左右的比重,未来中国医疗行业还有很大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