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社科院陈光金:社会治理创新需从理论上进行思考
2014年10月25日 11:21:08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10月25日电 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连瀛洲纪念奖学金项目主办的2014“连氏中国发展论坛”10月25日在北京召开。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博士在论坛上做“当代中国社会转型过程中社会治理的创新”的主题演讲。

    陈光金说,社会治理的问题是十八届三中全会以来比较热点的一个话题。我们从经验的角度考察治理的问题,在城镇化过程当中治理的问题等等,从中国来讲,治理的创新,包括国家治理和政府治理,市场治理、社会治理,总体构成国家治理大的范畴。在某种意义上,首先还是需要从理论上进行一些思考和一些澄清,如果我们回过头来追溯一下中国30多年改革开放的经历,我们能够发现过去讲的比较多的一句话叫摸着石头过河,意思就是说我们社会主义国家的改革是前无古人的,我们要真正的去建设社会主义,并不说一开始弄清楚的,所以要摸着石头过河,一步步往前走,往前改。这样一个策略也确实在中国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国改革开放推进过程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也是中国今天经济体在世界排在第二位的重要原因。

    10月25日,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所长陈光金博士在2014“连氏中国发展论坛”发表主旨演讲。新华网记者 郭小天 摄

    我们回过头也能看到,这30多年的改革正是由于我们采取了这样一种步步为营和摸着石头的策略,在宏观上并没有一开始就形成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究竟应该怎么改,怎么走。今天改革应该说已经进入到关键时期,有的叫深水区,有的说全面深化改革时期,经济增长本身也已经进入了新常态。如果我们说治理涉及到国家和社会管理模式、管理体制、管理机制变迁的话,回过头总结我们这30多年的经验和教训,我个人觉得在社会治理创新或者国家治理体系和能力现代化的发展过程当中,需要认真地从理论上进行思考。   

    治理,我刚才讲过它实际上涉及的是一个国家的管理模式的变化,是管理模式的问题。我们知道,到现在为止,有经济社会以来,这个社会或者整个国家的体系有三个过程或者三个模式:第一个基本的就是统治,完全依靠国家暴力强加的统治,随着社会本身的发展,文明的进步;第二个类型可以称之为管制,统治是很严格的,自上而下的,完全依靠这种暴力的和权力的机制来推行的,说到管制在某种意义上,包括了比如说依靠法制或者是其他手段来进行国家社会治理;第三个发展阶段就是现在所说的治理。我个人认为治理有它自己的价值,这是一个理论问题,然后才是结合实践来进行设计的问题,所以我的主题实际上是理论性的思考。我们首先回顾一下,这个治理的理论发展现实背景。

    我们知道在西方尤其是社会治理理论,实际上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发展起来的,到90年代大体成型,为什么在七八十年代可以提出这么一种要求发展治理理论,有几个方面的原因综合来看。首先是,在西方国家战后建立了一个国家体系,无论有什么样的模式,安德森他们讲了三种模式,但多少都意味着国家对社会治理比较全面深入的介入。经过30多年的发展,到70年代后期以及80年代初期开始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原来是以福利国家为依托的,国家对社会管理比较多的是凯恩斯模式,就像这种管理和管制出现了很多问题。

    归纳几点,首先是力不从心,因为这种管理,带来了极具膨胀的公共支出,由此就带来了非常大的普遍的财政危机。

    其次是事不如愿,花了那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来进行社会管理或者治理,但是实际上效果如何呢?有没有达到目的呢?实际上面临很大的困难,叫事不如愿,因为政府做的这些事务造成事务危机。事不如愿有几个原因,在这个过程当中政府逐渐也成长为一个比较独立的利益主体,它的行为越来越多的受他自己的利益追求来驱动。第二个就是在这样一种情况下,必然带来的一个后果就是政府机构的不断膨胀,以及由此产生的行政效率下降的问题,行政效率下降了,相应的政府独立提供的社会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也跟着出现问题,在这种情况之下出现了政府的社会信任危机,社会对政府不信任,用西方理论家哈本马斯的说法就是合法性危机,这里讲的合法性不是法律或者宪法所说的那个合法性,而是老百姓对政府的认同、认可和支持。所以这种合法性的下降,一定会对政府的行为反过来造成行政效率的下降,因此陷入一种恶性循环。

    第三个是民意难违,我们看到政府力不从心、事不如愿,老百姓就有了新的要求,于是在这种新的民意面前,政府不得不去改变自己的管理社会和国家的方式,这样就形成所谓的民意难违,形成一种新的民主危机。实际上20世纪70年代后期,西方国家出现民主危机的问题。总的来讲有很多因素,产业的调整社会结构以及利益结构的分化,还有对于调整市场、政府和公民三方的关系,在这种变化情况之下,这种要求越来越强,同时由于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这样一个变化就更加加剧。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就必须重新思考社会应该如何管理和治理。然后我们回头来看,在整个的社会治理理论里面,大体上我们可以总结出几个基本的要点,系统的追溯和概述,理论的发展非常困难,首先要求治理体系,治理主体的多元化,其次要求改进社会责任的承担方式,第三要求管理对象的全面参与和管理过程的上下互动,第四要求多元化管理方法和技术,主要改进政府的控制和引导方式等等,甚至包括引进市场机制,就是新公共管理的模式。

    总的来看,大体上现代社会治理应当具有这样几个特性或者是实现这样一些目标,或者是具备这样一些价值的取向,比如说,参与性、合法性、责任性、透明性、法制性、响应性,就是社会需求的响应性、有效性和公正性等等。所以我们说现代社会治理体系从理论上思考的话,它应该包括从概念上、理论上、逻辑上的思考应该包括这样一个架构。

    中国为什么要倡导社会治理的创新?首先,我们可以看到中国社会组织方式有重大的变化,从单位人转变为社会人,其次是我们社会结构发生变化。第三是社会组织结构的变化,社会组织结构这里不是指的民间组织,而是指整个的组织,所谓的三大部门,形成了我们的民间社会组织广阔的发展以及政府办的社会组织的发展,所以这个意义某种程度上改变了社会组织的结构。总的来讲,是现实的要求,下面是基本理念、价值目标、主要模式、主要机制一些方面的思考。这是一个初步的理论思考的尝试。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7135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