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执行秘书长尹晨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记者专访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12月5日电(记者吴婷婷 实习记者陈丽婷)上海自贸区挂牌一年多以来,作为新一轮改革的试验田,结出了哪些成果?下一步自贸区资本双向开放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在近日举行的新加坡管理大学中国论坛期间,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专访了复旦大学经济学院党委副书记、上海自贸区综合研究院执行秘书长尹晨。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上海自贸区已成立一年多时间,结合目前取得的成果回首看,自贸区的作用是什么?接下来如何复制和推广?
尹晨:我曾经提到自贸区的“雁阵模式”,但现在看来,自贸区是不会出现“雁阵模式”的,一定是少而又少,不可能泛滥。第二,地方的自贸区,必须与重大国家战略相结合,这点是非常重要的。
按照中央深改组的意见,自贸区的经验能够全国复制推广的,就尽快全国复制推广,例如制度创新层面的资本认缴制、企业年报公示、信息披露等。现在上海自贸区有些做法很好,例如每个月抽查审计企业的年报;对国有、金融、特大型企业等强制快速公示,这个措施已经开始推广。
我认为,制度层面的复制和推广是比较快的。其次是开放性层面,至少会在一批自贸园区里推广复制,否则会导致洼地,因为即便没有政策洼地,但是产业上有洼地。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2015版负面清单的期待是什么?
尹晨:对于2015版的上海自贸区负面清单,专家、学界都有很高的期望。我认为这一版负面清单应该成为中美双边投资协定(BIT)谈判负面清单的高仿版,为谈判最难突破的领域做压力测试,来检测如果放开来产生何种结果,否则国家层面的负面清单有上千项,哪些放哪些不放无法判断。我认为,应该把不确定性最高、预期风险最高的放在28平方公里中去好好试验。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最难的领域包括哪些?
尹晨:在内容方面,包括金融、服务业、文化行业等,例如服务业的开放是大家目前最关心,也是难度最难把握的。格式方面,也应该参照BIT的格式,例如韩美负面清单,提高透明度。不能仅仅说限制、禁止什么,更要说明为什么限制、禁止;在什么条件下,限制、禁止可以取消。上海自贸区的主要职能不应该只是“试对”,更应该“试错”,比如说BIT,对国家战略是非常重要的。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金融领域的改革也是上海自贸区的重要职责之一,下一阶段在这一领域进行突破的重点和难点是什么?
尹晨:上海自贸区成立后新设立的一万两千多家企业中,有24%为泛金融类企业,目前面临的问题是能进,但一些业务不能做,因为目前在制度上和基础设施上仍缺乏一些保障机制。例如FT账户(自由贸易账户),目前只能做人民币项目,并且只允许机构,在上海的中资银行设立FT账户,不对个人开放。FT账户是一个非常好的保障机制,它可以保障更大范围内资本市场的双向开放,并且不需要沪港通一样通过额度来控制总量,要使其发挥进一步作用,则需进一步突破。
从目前趋势来看,离岸和在岸的利差正在缩小,资本双向流动趋势正在加大,这可以降低资本账户开放后对于资金单边大幅流动的担忧。我认为,自贸区资本双向开放能做什么,按照“试错”的观念来看,必须突破资本市场这个范围,向一些非连续性、非标准化的资产以及债券拓展。
总体上来说,我认为下一阶段自贸区会更精彩,特别是在金融领域。一旦基础设施建好,未来有很大的发展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