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当地中文系学生反映,南大中文系课程“比较贴近现代生活和本土文化”,系里的驻校作家计划、创作副修课程等,对修读文学感兴趣的学生具吸引力。
该系的副教授柯思仁认为,南大中文系收生人数平稳原因可能在于“课程多元化、有实用性、前瞻性”。他说:“南大中文系课程让学生觉得中文系课程并非只是传统学习,而是可将传统应用在现实,看到中文系课程与未来的关联。”
为了应对一些学生认为国大中文系较偏重古典学术研究的印象,国大中文系副主任李子玲副教授指出,除了传统汉学、汉语等基本中文系训练,中文系近年已开办更多现代化的课程,涵盖中国大陆和港台、东南亚及本地的社会、现代文学与通俗文化等主题。
报道称,国大中文系供跨系选修的英语课程,也颇受学生欢迎。李子玲上学期开办的“会通中西,探索华语沟通艺术”课程,就吸引各院系235人报读。她说:“很多学生念完初级学院就与华文脱离。课程希望开拓学生眼界,启发他们去认识华文方方面面的实际用途。”
明年1月出任国大中文系主任的美国籍汉学家丁荷生日前受访时透露,系里将开办更多有关华人宗教及新加坡本土文化研究的课程。
学者:扩大选项做法务实
当地学者蔡志礼博士认为,大学中文系扩大课程选项的做法务实,可让学生以多姿多彩的方式去接触华文。
目前担任波士顿大学经济道德学院高级顾问的蔡志礼,是新加坡大学与南洋大学于1980年合并为国大后的首批国大中文系学生。据他回忆,当年同届同学有百多人。他说:“本地需要继续培养能够传承传统文化的本土华文人才。大学维持高学术水平的当儿,对有志于进入语言科系学生的招收,可适当地允许一些灵活度,避免潜在语言人才的流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