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裁缝铺:正在消失的记忆
2015年02月01日 13:29:14  来源: 新华网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银川2月1日电(艾福梅 许晋豫)进入腊月,年的味道越来越浓,大多数中国人开始置办新衣。然而从曾经的“过新年、做新衣”到现在的“过新年、买新衣”,一字之差的背后却是一个传统行业的落寞——裁缝。

    玻璃店门上贴着“样品处理”的字样,不到30平方米的店面被分成了前后间,前间挂满了各类衣服样品,后间既是工作间又是卧室,不时传来踩缝纫机的哒哒声……这是记者在中国西北宁夏银川市街头,一间名叫“鑫达服饰”的裁缝铺看到的场景。

    老板骆师傅来自江西省,子承父业,2002年来到银川开店,专门定做衣服。“我们的顾客主要是那些衣服不好买,或者需要定做职业装的工薪阶层,总体来说比较稳定,但客流量与前些年已经没法比了。”骆师傅说。

    在上世纪80年代,缝纫机是新人结婚必备的三大件之一,由此裁缝行业也曾经鼎盛一时。扯上一块的确良布,拿到裁缝铺找老师傅做一身新衣,也是那个时代一件时髦而让人羡慕的事。

    然而,伴随着经济发展、时代变迁,各类品牌服装店迅速崛起,直接购买成衣成为时尚,越来越少的人会再拿着布料去裁缝铺做衣服。曾经辉煌的裁缝铺逐渐式微,现在大多蜷缩在街道或小区的某个角落。

    “以前整条街都是裁缝铺,做衣服的人也多,现在这一片不超过三家了,同我一起来的100多人大多转行了。”骆师傅说。

    他说,定做的衣服价位比品牌服装低,质量有保证,顾客还是买账的。但同时消费者对价格又很敏感,稍有波动就会流失客源,可现在房租、面料等各种成本都在涨,压力很大。

    “我们夫妻俩现在觉得干这一行比较自由,能照顾小孩子,等以后有合适的机会也会转行,这门手艺丢掉就丢掉吧。”骆师傅说。

    与骆师傅一样,来自江苏的戴宏庆也是一位有着30年从业经验的老裁缝。他曾经也有属于自己的门面,为顾客定做漂亮的衣服,但如今他精湛的手艺却主要用来做裁边、修衣服等“边角料活”了。

    “这行越来越不好干,但现在岁数大了,改行也不容易,还好有很多老顾客照顾生意,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吧。”戴宏庆说。在采访时,记者看到有顾客把衣服送来,说了要求问了取货日期就走了,价格问都不问。

    另外,附带裁边、修改衣服的洗衣店也成为裁缝们的另一个“栖身之所”,在这些店里裁缝活已经不是工作的重心。“工作量还可以,裁缝活能占到两成,主要是靠洗衣服挣钱。”做了10多年裁缝的个体洗衣店老板包玉红告诉记者。

    如果说服装厂的流水作业和品牌服装的兴起让裁缝铺昔日的繁华不再,那么近几年兴起的网购潮则给了裁缝们另一线“生机”。无法亲身试衣的局限让不少网购者面临衣服不合身的尴尬,退换货又嫌麻烦,还不如拿到裁缝铺里小幅修改。

    “网购确实给我们带来了一些生意,但都是小活,价格太高消费者又不能接受。”戴宏庆说。

    而困扰裁缝行业的除了市场,还有“后继无人”的难题。“现在年轻人坐不住,学裁缝的过程又枯燥,愿意学的人也越来越少。”戴宏庆说,裁缝会越来越少,但不会消失,只是好做与不好做的区别而已,有需求总会有人来。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王爽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1142083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