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是新加坡建国50周年。对一个人来说“五十而知天命”,对一个国家而言,“五十”年是一个重要的反思过往的新起点。在庆祝新加坡建国50周年的当口,反思新加坡取得的经验和面临的挑战,对新加坡未来的发展非常有意义。当逢其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客座教授吴元华博士的新作《新加坡良治之道》。
吴博士本人是整个新加坡立国以来所有重大历史事件和政府公共政策制定和发展的亲历者。他丰富的新闻工作经验,又让他比同时代的新加坡人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从政府高级官员到市井普通民众的各个阶层,从他的角度汇集整理和分析的信息,相当全面和深入了反映了新加坡过去几十年政治、社会发展和政府公共政策的变迁。
吴博士将“新加坡良治之道”归结为12点。务实决策,坚持廉政与高薪倡廉,多种族和谐社会,任人唯贤,依法治国,居者有其屋,奖励人民自立更生,双语政策,“第三方向”的媒体模式,劳资政紧密结合,政治领导自我更新,平衡的外交战略。这12点涉及了新加坡政治,法律,社会政策,语言政策,媒体政策,劳工经济政策和外交等诸方面。吴博士以这个框架将大量详实的散见各媒体的新闻材料加以汇编整理,充分向读者展示新加坡政府的治理之道。细节决定成败,这些治理之道不是政府空洞的口号和看不见摸不着的意识形态,而是由无数日常细节所反应的内在运行机理。
通读全书,穿梭于海量的信息之中,时时都有闪光点让人掩卷深思。吴博士指出“李光耀是新加坡建国之父,但新加坡并没有‘李光耀思想’之类的指导思想”。在第五章,吴博士引用《礼记·中庸》的名句“哀公问政。子曰:文武之政,布在方策,其人存,则其政举;其人亡,则其政息”,指出新加坡的成功治理经验不会像外人想象的那样随着包括李光耀在内的老一辈开国先驱离开政治舞台就消失。新加坡的国会民主制以及新加坡的治理理念已经制度化成法律、制度和机制,这样的治理理念,“无论将来什么政党执政,若要推动新加坡的持续繁荣,获得大多数人民的支持,恐怕都不会轻易偏离”。他的这个判断贯穿整部作品的始终,海量的政策细节和媒体报道充分向读者展示了在人民行动党领导下的新加坡政府如何从点滴小事做起,殚精竭虑,精益求精,如何把一整套的理念制度化、法律化,并坚决加以执行。
书中另一个让人动容之处是吴博士反复强调的新加坡政府和执政团队的危机意识。尽管新加坡政府和人民的危机意识为人所熟知,但是当大量的领导人讲话,媒体报道和与之联系在一起的公共政策制定和执行的细节放在一起,新加坡政府和执政团队的危机意识给我带来的冲击还是非常震撼。正是这样强烈的危机意识使得新加坡政府对内和对外都采取了非常谨慎务实的策略,不断调整政策以适应新形式的需要。“资源的诅咒”是政治经济学里一个很著名的概念。很多国家幅员辽阔,物产丰富反而表现不佳。有些国家国土狭小缺乏自然资源缺反而可以困境逆袭。哈佛大学著名经济学家萨金斯的名篇《热带经济学》中对新加坡褒爱不已。新加坡在环赤道带地区能取得这样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成就着实不易。
通读全书,掩卷深思,新加坡历史发展的画卷在我眼前徐徐展开,这期间有惊涛骇浪,也有小风波小周折,这其中有丰功伟绩也有小收获小欢乐。读史使人明智。从这本书中人们能看到新加坡政府和其政治精英已经形成了鲜明的政治理念和发展策略,这些理念和策略是新加坡过去成功的基石和法宝。统治精英和管理团队的思想和认识的高度一致,这是国家和组织事业成功的充分条件,但是这也会带来另一类的危机。过去的成功经验有可能成为以后进一步成功的巨大障碍。时代在剧烈变化,环境和文化也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在发展变化。新加坡政府的强烈的忧患意识、高度开放、高度对竞争力和效率的追求是其立国和发展的法宝,但是从另一个方面来说,其间带来的对人民的生活和精神压力,特别是对一个越来越富裕,越来越国际化和对生活和精神质量有更高要求的中产阶级所带来的负面和长期的影响不可小觑。
《新加坡良治之道》一书不仅值得向所有对新加坡,对新加坡政府管理有兴趣的学者,政府官员和一般民众大力推荐,也同样值得向从事政治、社会和公共管理研究的学者和政府官员大力推荐。历史没有终结,新加坡治理之路对思考历史之终结,历史之未来不可或缺。
(作者于文轩 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公共政策与全球事务系助理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