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2月15日电(记者吴婷婷 左昊畅)继2013年中国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后,中外各界对“一带一路”概念的解读热情一直不减。2015年新华网国际思客会海外第一站在新加坡举行。在主题为“中新建交二十五周年:经济合作与机遇展望”的圆桌论坛讨论上,围绕“一带一路”的产生思路,新加坡国立大学东亚研究所所长郑永年教授发表了个人观点。
从区域大国到世界强国,中国的崛起已经成为正在发生的现实。郑永年认为,从“丝绸之路”走出去成为必要。
另一方面,中国能“走出去”,也基于外部环境的客观需求。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中,有一定数量的国家需要资本来发展经济,基础设施建设亟需支援。郑永年指出,美国、日本的经济发展高峰期已经过去,从自身国家发展来考虑,它们无法像中国这样去支援。而同为新兴国家的印度要扩展对外援助还为时尚早,至少需要二十年左右。
“一带一路”的战略构想中,经贸合作是基石。中国与沿线各国正在交通基础设施、贸易与投资、能源合作、区域一体化、人民币国际化等领域逐步深入合作。受政治关系影响,东南亚地区的国家对中国资本类似“狼来了”的负面评价也屡见不鲜。对此,郑永年强调中国“走出去”在其必然性之外,更重要的是思路和方式问题。“中国的崛起不同于其它国家。中国几千年历史,都是和平发展。看中国古代朝贡体系,在叩头行礼之外就可以获得贸易机会,这其实是一种成本非常低的贸易体系。而今天的中国与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也是一种新版本的自由贸易体系。中国的问题在于帮这些国家的方式,而不是对不对的问题。今后十五年,方式改变,资本走出去,十五年以后,就大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