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刘宏:海外华人华侨可发挥“一带一路”桥梁作用
2015年03月14日 17:26:58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3月12日电(记者 左昊畅 实习记者 叶雨娇)“一带一路”的共赢交响乐应该如何奏响,才能得到海外听众的共鸣?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应如何推进?带着这些问题,今年两会期间,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专访了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院长、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院长刘宏。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对于今年中国政府工作报告中强调的“拓展中外人文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您有哪些具体的建议?

    刘宏:从传播渠道来说,应是传统媒体与网络媒体的互相结合。从内容来说,以“一带一路”战略为例,可以将其理念植入一些相关活动。比如在节日庆祝、经济招商、旅游展览甚至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中,有一个节目或者一个阶段是以 “一带一路”为中心,把它总的理念和设想与活动的主题串联在一起。

    此外,在官方的沟通平台设计上,双边和多边可以两者并行。眼下中国已经和东南亚地区有一些多边机制,可以继续利用。但东盟国家之间的政治制度、文化语言、经济发展水准等各不相同,在有一些情况上还是需要“一对一”讨论。在双边的过程中,可能强调更多的是双边在合作里面的互补性和比较优势。而在多边讨论的时候,则要找到一些让所有东南亚国家都能感觉到好的中国提供的“公共产品”。多边和双边可以有不同的重点,并行不悖。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一带一路”沿线很多国家在地理、人文、宗教、经济发展程度等方面都存在很大差异,从人文角度来看,应该如何传播“一带一路”互惠共赢的理念,消除外界可能对中国推动“一带一路的怀疑?

    刘宏:每个国家当它要推动与其他国家经贸往来的同时,当然也期待双边的政治关系、外交关系与文化关系能够随之发展,因此,把一些西方媒体把“一带一路”视为地缘政治的工具是有失偏颇的。

    文化传播方面,我认为应该通过多种渠道,强调中国与丝绸之路沿线国家几千年前就存在的友好往来,这种互惠共赢的模式是古已有之的。例如在东南亚地区,海上丝绸之路的贯通使得很多国家对中国文化有所了解,并且与中国移民之间建立起了信任友好的关系。这种关系其实远远在美国人到这个区域之前就已经存在。所以,对中国来讲,更多的是着眼于怎么样恢复和加强这一块历史上就已经存在的友好关系。

    另外,人才建设也非常重要,战略的推进需要既了解 “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与中国的发展情况,又熟悉沿线国家,例如东南亚地区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特点的大量人才。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一带一路”战略构想在海外华人华侨聚集最广泛的东南亚地区拥有哪些传播资源?通过这些传播资源,相关单位如何激发这些华侨华人对“一带一路”概念的认知与推广?

    刘宏:我觉得主要包括两方面,一是来自中国方面的声音。比如派代表团到东南亚,跟当地华人社会接触。再者通过一些相关媒体报道,把信息从中国方面传达过来。第二方面则是当地的媒体资源。例如,新加坡本地媒体最近报道了马六甲为适应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所做出的一些新的发展项目规划,就是很好的形式。

    从具体措施来讲,首先要定位海外华侨华人在“海上丝绸之路”的建设中能够扮演怎样的角色。东南亚国家的政治、经济、社会、文化有自身特点。有一些东西在中国不存在问题,而在东南亚国家则存在地方敏感性,所以在不同的国家谈论的时候要有所规避。海外华人华侨具有华裔背景,他们可以在两个国家间发挥“桥梁”作用。

    其次,要把这些信息有效地传递出去。除了现有的机制之外,还可以进一步扩充,例如与当地主流社会包括原住民之间的介绍、宣传,与当地主流媒体的交流互动。又比如现在的“一带一路”概念以中文表述为主,进行英文化甚至当地文字化。这些方面可以进一步加强。

    另外,在介绍这些资讯的过程中,要特别注重强调当地的民众,包括华侨华人,如何从 “一路一带”建设中获益。无论是企业、政府部门、文化机构还是民间,都能让他们感觉到这不是中国单方面的政策和措施,而是真正能够让周边国家受益的互利互惠举措。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高菲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621275809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