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新加坡华人越西化反而越传统
2015年06月05日 13:33:08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但凡在新加坡居住了一段时间的人,都能明显感觉到新加坡的华人和中国人的思维差异。有一次,一个朋友去超市买芒果,牌子上写“三个九块”,朋友于是挑了一个去结账。到了收银台,店员死活不卖,说必须买三个。朋友说:“你三个卖九块,那一个就卖三块啊!”解释了半天,最后还是气鼓鼓地空着手回了家。

    这恐怕就是新加坡的华人与中国土生土长的华人骨子上的不同。而直接,则是当地华人的一个特点。记忆很深刻的一次是刚来没多久,坐出租车,司机跟我聊天,问道:“你是哪个学校毕业的啊?”我说:“传媒大学。”之后司机的说法让我一度无语凝噎。他说:“哦,中国的大学我只知道清华和复旦啦!”嗯,我就这样一路憋着内伤坐到了目的地。

    后来,在这里生活久了,知道他们其实是在表达热情,只是说法比较直接,也就释怀了。

    新加坡是华人为主的多元种族社会,70%以上的人口是华族,但通用语是英语。各个种族的人在学校接受英文教育,年轻人一般也用英语交流。对他们来说,华语或许是母语,但英语才是用来思考的语言。有时候,你能明显感觉到,他们是在用英语的语法和逻辑讲华语。在这种夹层教育的背景下,新加坡的华族虽然也都接受母语教育,但却学不来中国人委婉含蓄和绕个弯讲话的艺术。他们的思考习惯,和这个城市的容貌一样,跟着岁月的更迭褪去了古老的繁复,变得更加一目了然。

    从面子上看,新加坡与香港、纽约一样,是个十足的摩登城市。商业中心乌节路到处是耳熟能详的一线品牌,夜晚新加坡河畔的霓虹灯下,则坐满了各色人等。新加坡的年轻人越来越西化已是一个明显的趋势。不过,如果要说里子,你会发现,新加坡华人所信奉的某些文化和价值观,又真的是格外传统。

    在新加坡,有很多的宗乡会馆,并且也都有不小的号召力。每次参加一些较为偏向华族的活动,例如茶渊读书会、中秋庆典等,会发现仿佛走入老电影里的场景。女士的发髻梳得高高的,穿着飘逸的真丝纱裙或艳丽的旗袍,佩戴的也都是玉石、珍珠;男士们则身着西服或唐装,头发也理得很得体,屋子里布满了一个时代的颜色。

    如果你出入传统的菜市场,则又会感慨,讲普通话还不算地道的通行证,一口流利的福建话或者潮汕话才是通关秘诀。而有些中国已经淡化的节日,在新加坡却仍然兴盛得很。每年农历7月的中元节,新加坡华人都会大肆拜祭亡魂。各组屋区的信徒在楼下烧香和供奉祭品,新加坡的空旷处也会搭起临时的戏台子,每晚上演各种地方戏曲来酬神祭鬼。

    来到农历春节,新加坡的唐人街牛车水更是张灯结彩,车水马龙,不仅架起上百个巨型的生肖彩灯,还会搭起年货市场,并举行一年一度的国际狮王争霸邀请赛……

    当然,你也可以轻易发现,这一中一西的里外之间,隔着一条清晰的河流——年龄。那些活跃在华族文化中的都是上了一定年纪的人,或是来自中国的新移民,而土生土长的年轻人,即使可以用华文交流,骨子里已然变得越来越洋派。而这背后有政府的引导。

    新加坡建国初期,时任总理李光耀为了推动种族融合,和一些政治因素的考量,强力推动英语为教学、商业及行政通用语。经过十几年的语言革新,新加坡的华族无法开口讲母语。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上世纪70年代末,政府发现西方价值观开始冲击以孝道为核心的家庭伦理,让以华族为主的新加坡社会凝聚力开始松散,便又开始推行以“儒家运动”和“共同价值”为代表的讲华语运动,并将“忠孝仁义礼义廉耻”作为“治国之纲”。

    在这个过程中,新加坡也诞生了两种独特的语言模式,华文带着明显的西洋味,纯正南洋风的Singlish则让很多英美人士也大呼听不懂。这其中的奥妙,则又是一个文化糅合的活标本。

    据《国际先驱导报》/马玉洁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李小雨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78826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