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药品价格之所以能够在较长时期内保持在相对合理的水平,除了其国内严格的立法和监督程序外,还得益于新加坡政府的直接采购模式和对于药品价格的市场化管理,从源头确保了其国内药品价格的稳定,避免了药品价格虚高和过度用药等问题的发生。
明确立法 建立科学管控机制
新加坡现行的五部医药相关法律涵盖了其国内药品的生产、制造、进口、宣传和销售等各个环节,在打击医疗用品暴利、稳定药品价格方面发挥了根本性作用。其中,《药品法》规范了药品的制造和生产环节;《药品法(广告与销售)》,保证了药品广告宣传的真实性。《药品销售法》、《药品滥用误用法》和《有毒药品法》更是对药品的销售和使用设立了严格的法律规定和监督程序。
新加坡于2011年通过的医药注册修正法案,规定新加坡医药理事会可委任调查人员对涉嫌违规的医生进行搜证,无论医生是收取回扣或是收费过高,一经确认都将面临十分严厉的处罚。此外,众所周知的《预防腐败法》更是将商业贿赂作为重点打击目标,以此从制度层面杜绝医药行业腐败问题的发生。
政府集中采购 降低公立医院药品价格
新加坡政府通过直接为国内所有公立医院采购药物,大幅降低了公立医院药品采购成本,将药品价格稳定在合理水平。据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国际事务署和学术交流部负责人张峰介绍,新加坡公立医院的药品采购分为合约采购和特需采购两种。合约采购主要包括一般类药物,通常所有公立医院合约采购部分的99%均由新加坡卫生部下属的专门机构(Group Purchasing Office)来负责招标和采购,
采购全程由卫生部派出的3名药剂师与医院方的2名药剂师组成采购评估小组共同商讨负责。张峰表示,由政府直接进行采购的好处是大大降低了药品的采购成本,也随之起到了稳定国内药品市场价格的作用。而对于特需采购,医院通常会直接联系药剂供应商购买,但采购价格完全由市场决定,而且整个采购过程要接受极为严格的监管。
自由竞争 “看不见的手”主导药品价格
新加坡政府对于本国药品在流通中采取市场化管理方式,政府卫生监管部门主要负责监管药品的安全和功效,医药供应商拥有自行定价权。因此,医药供应商在进行药品定价时通常会谨小慎微,既要保证利润,又不能因定价高于其他经销商而失去市场竞争力。医药供应商只有在保证质优价廉的前提下才能在激烈竞争中得以生存,因此新加坡的药品价格十分公开透明,在流通环节中几乎没有额外加价。
此外,新加坡政府对本国医院的导向是以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为目标,而非以赚取药品差价盈利,医生要保证收费的公正合理性。采访中,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国际事务署和学术交流部负责人张峰告诉记者,以新加坡国立大学医院为例,医院专门设有由来自不同科室的医生、药剂师、行政管理人员和护士长组成的药剂与药物治疗小组,专门负责检测医生给病人的用药剂量和用药安全等问题,避免出现过度用药。
公正透明 鼓励民众参与监督
据记者了解,早在2003年,新加坡卫生部便开始在其官网上公布在新加坡国内销售的全部药品价格及各家医院的收费情况,以供国民在就医时做出合理选择。这种做法在新加坡国内得到了普遍认可,原因有三:其一,民众在就医时可以此为据做出适合自身状况的最佳选择;其二,各家医院可获知同业的服务和收费标准,以此激发行业内部的良性竞争。最后,公众通过该平台广泛参与药品价格监督,有效遏制了蓄意抬高药品价格的行为。 (刘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