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中新人文交流翻开新篇章——走访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
2015年11月12日 10:06:48  来源: 中国文化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文化地标让人“记得住乡愁”

  在投入使用之前,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就已备受关注。正式揭牌后,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仿若出水芙蓉,绽放于当地媒体的重要版面和门户网站首页,引发当地民众聚焦。

  7日中午,文化中心正门前围满了前来一看究竟的当地居民,许多外国游客也在此拍照留念。一位陈姓居民告诉记者,他前一天就专程过来“踩点”了。“我祖籍广东,今天全家人一起来到中国文化中心,在这里还遇到了我的邻居。”

  “‘记得住乡愁’是习主席的名句,用它来表达我对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印象和期待再合适不过。”一位就读于新加坡国立大学的“90后”中国留学生告诉记者,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已经成为校园社交网络上的“热词”。“很多新加坡人祖籍就是广东、福建,中国文化中心会成为他们寄托乡愁之地。”

  在新加坡这个重视建筑设计和多元文化的国家,中国文化中心建筑本身就是两国人文交流的华彩一章。中心大楼由参与过中国30多个城市的规划设计、被誉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设计,以裙楼、塔楼、景观电梯、连廊和主屋顶组成,建筑风格融合了中国文化元素和现代建筑设计理念。晚上,玻璃景观电梯、空中连廊和“斗拱”灯饰营造出类似孔明灯的光效,与周边建筑、设施融为一体,成为优雅别致的城市景观。

  文化中心内设施齐全,设有展览厅、小剧场、会议室、培训教室、图书馆。其中,位于六层的图书馆将与中国国家图书馆进行网络连接,为新加坡读者提供信息服务。小剧场采用先进的灯光、音响系统,可容纳240名观众。值得一提的是,位于中间层的露台和屋顶空间堪称美观与实用的完美结合,既是契合周边生态环境的“空中花园”,又便于举办开放型的文化艺术活动。

  不难预见,软硬件齐备的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将很快成为崭新的城市文化地标。

  打造具有示范意义的中国文化中心

  在揭牌仪式后举行的工作会议上,雒树刚为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指明了方向。他指出,文化中心要办出特色、办出权威、办出水平。要以满足新加坡人民的文化需求为出发点,“应该让新加坡人民点菜,不是我们端菜,这样他们才能给我们点赞”。要发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理事会双方成员的作用,统筹好中新两国资源,把文化中心打造成具有示范意义和引领作用的海外中国文化中心。要结合“一带一路”战略规划,使文化中心发挥更大作用。

  文化部外联局局长谢金英认为,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大文化框架下全方位展示中国文化和国家形象的平台,应以高水平、不间断的艺术展演、网络文艺、教学培训、思想学术对话等活动推介中国传统文化和当代文化创造成果。

  中国驻新加坡大使馆文化参赞肖江华表示,中国文化中心将与本地文化团体进行多方面的合作,共同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活动,为中华文化在新加坡的传播和传承做出贡献。

  对于未来,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的工作团队信心满满。据马红英介绍,目前,新加坡文化中心计划推出数个主题项目:“发现中国讲堂”将通过讲座加强与当地政界、学界、文化界和青年精英的交流;“全景中国”将每月放映一部中国国产电影;“狮城月圆”将把中国各地的文化艺术展览带到新加坡;“欢乐春节”则通过举办传统节庆活动,传递注重亲情及家庭和睦的价值观。

  新加坡中国文化中心是中国在海外设立的第23个中国文化中心,发展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是扩大对外文化交流,提升中外文化合作水平的重要抓手。在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发表重要讲话一周年之际,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指出“运用文艺形式讲好中国故事、展示中国魅力,是树立当代中国良好形象、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之时,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无疑将肩负起时代赋予的更多责任和重要使命。(记者 叶飞/文 陈曦/图)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6712842103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