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凡世奇人
2015年11月16日 14:51:14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编者按:负笈他乡求学是留学生们人生旅途中别样的风景。异域文化的多元,让学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或许还收获了爱情。正值中国和新加坡庆祝建交25周年,新华网新加坡频道特举办此次“我的留学时光”征文比赛,与各位读者分享狮城留学的多彩时光,促进中新友好交流。

    狮城胜地,能人如林。其间藏龙卧虎,奇人异士,不可胜计,篇幅所限,谨捡一二述之。

    建国一代

    炒粿条这吃食,大街小巷,无处不有。要说最有名的,还得数老巴刹那位七十多的师傅。

    老师傅七十多岁了,极为瘦削,看起来就像筋肉附着在骨头上,站立时整个人像一把标枪。沧桑的脸,斑白的头发,却不住锥子般的目光,一提到工作,更是两眼放光,就像玻璃刀前镶的那颗钻石一样闪烁。

    几十年过去了,狮城已从当年海畔的一个小渔村,发展成了摩登大都市,可炒粿条却还像刚从福建传过来的一样,依然只有粿条、鸡蛋、豆芽、蛤蜊。别看食材简单,老师傅愣是能炒出花来,把稀松平常的街头小吃,炒成了活招牌。

    炒粿条,火候是关键。鸡蛋要炒的金黄松软,太嫩口感不对,太老便焦糊发苦;蛤蜊要能咬出汁水,却不能太生,豆芽要青嫩爽口,不能太油,几样性质不同的食材,出锅时间谁能一点不差?可火候不对,砸了招牌,顾客吃完一准骂街。可老师傅一上手,就赛过最精准的机器。锅铲一划,手臂一抖,不说合乎桑林之舞,也好似伴着鼓点,和着琴音。出锅时铁锅往前一送,粿条自然滑落盘中,齐活。身上一袭黑衣,始终不沾半个油点,手艺人的能耐全在手上,此中道理,就算告诉别人也学不来。

    曾跟老师傅夸赞过他的手艺,他却说自己不算什么,又推荐我几个摊位,抬眼望去,摊主大多是六十多的老人,一样的瘦削笔挺,一样的精神矍铄,一袭素衣,像标枪一样立在自己的岗位上……

    可能这是建国一代的共同特征吧。遥想当初狮城除了地理位置,什么都没有,他们除了手艺,也是一穷二白。物质的匮乏造就了瘦削的身影,却滋养出了那锥子般的目光,生活的艰辛反而铸造了标枪般的脊梁。吃水不忘挖井人,为这些建国一代,无论是中国的,还是新加坡的,当浮一大白。

    舍监

    要说管学生也是一门功夫,一门学问。别以为把学生圈在宿舍里,平时讲讲课,课余再搞点活动,就能让他们活蹦乱跳的。碰着捣乱的,哪怕你杀鸡儆猴,也不一定能让他们服服帖帖。一个人有一个人的习惯,一个人有一个人的性子,搞不好就与你阳奉阴违,心怀怨怼。更何况宿舍里的留学生,都是天南海北来的精英,一个个豪气干云,心比天高,服谁?怵谁?舍监是土生土长的新加坡人,参过军,带过兵,连肤色种族文化信仰各不相同的人,尚且能调节得和谐相处,更何况我们?

    新加坡人喜欢投诉,也乐于将投诉作为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可他已然是我们宿舍的管理者,别人投诉我们,不找他找谁?他心里窝火,想投诉,找谁去?其实都是生活中的一些小问题,可最难改的往往也是习惯。“自由是要在框架里下定义的嘛”,他摆事实,讲道理,现身说法,有的时候也会幽它一默,“再这样我就要对你们这群阶级敌人采取专政手段了哈”,渐渐让我们适应了新加坡的风俗。

    但是,要想人前显贵,必先人后受罪。舍监表面的无所不能不知背后却隐藏了多少我们不知道的心血。听学长说晚上他办公室的灯一亮就亮到两点多。本来除了管理与被管理的上下级关系之外毫无瓜葛,却为我们设计了这么多活动去融入新加坡的生活,也不知他多熬了几夜,头上又新添了几根白发?除了纯粹的道德之外,也许这就是他常提的kiasu(Singlish,怕输的意思)吧,怕自己的学生比别人差,怕他们无法适应新环境……

    想想也是,除了建国一代的刻苦之外,若下一代没有那种危机感使命感的传承,没有Kiasu的性格使着新加坡人保持着向前的动力,想必也无法有如今的新加坡吧。忽然想起一句话,“菩萨怕因,凡人怕果。心中有怕,敬畏常存”……

    作者简介 孙晟然(男),2014年至2015年在新加坡国家初级学院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网新加坡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胡隽欣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7412843332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