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负笈他乡求学是留学生们人生旅途中别样的风景。异域文化的多元,让学子们开阔了眼界、增长了学识,或许还收获了爱情。正值中国和新加坡庆祝建交25周年,新华网新加坡频道特举办此次“我的留学时光”征文比赛,与各位读者分享狮城留学的多彩时光,促进中新友好交流。
每年四月,梅雨季节总会令人想起“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的诗句,提醒国人不忘祭祀先祖——然而身居南洋,走上街头周遭却是闷热的空气和火辣的阳光。然而当我踏入晚晴园的铁门时,却忽地感到一丝清凉。
孑然一身在外求学,清明节该如何寄托哀思,确令诸游子费煞苦心。突然想起,孙中山先生百年前不是曾旅居新加坡、借宿晚晴园吗?在这一特别日子去瞻仰先生,别有一番意味。遥想孙中山、胡汉民、黄兴等革命先人,先后在新加坡筹划推翻中国帝制的革命事宜,为中国始造共和立下首功。当时相关的文件、报刊、照片、物品一一陈列眼前,伴着旁边投影录像里模仿孙中山开会时振臂高呼的粤语口号,仿佛时空错落。
勿说中新建交方才廿五年,两地却早有上百年同呼吸、共命运的特殊历程。
不过中新友谊仅限于此吗?显然不是。参观晚晴园过后,我对中新两地的历史情谊产生了兴趣。如今身在新加坡,不正是细细研究的机会吗?于是,一到课余闲暇,我便扎进国大的中文图书馆。
翻看南洋华人历史时我发现,抗日战争也是中新关系的重要时期。阅读过后才知道,除了早已听闻的筹赈祖国的爱国华侨陈嘉庚,还有回国参与抗战的黄迎风等粤籍华侨、在南洋投军御侮的林谋盛等闽籍华侨、还有无数三餐不继却不遗余力默默捐助支援的华人学生、工人……在那个中华民族救亡图存的时候,中新两地正是“打断骨头连着筋”的兄弟。敌人铁蹄所至每一寸土地,都刺痛着两地华人的心。
放下书本,回到课堂,本学期我所修的科目“新加坡外交政策”里,中国是着墨最重的国家之一。尽管随着星转斗移,新加坡成了一个独立国家,国际格局和国家关系让中新间的感情添了一分现实的隔阂——但令人欣慰的是,中国和新加坡的领导人没有因为立场不同渐行渐远,反而冲破种种限制,真诚交流。即使在建交前,中新两地已建立深厚友谊,新加坡甚至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最佳“顾问”。
作为一个以华人为主的国家,新加坡就像嫁出去的妹妹。妹妹不仅未忘娘家,还成为兄长之间矛盾的和事佬——日前两岸领导人在新加坡的历史性会谈,传作一时佳话。看看当天在国大、在植物园、在香格里拉挥舞国旗的留学生,相信随着文化和经济的频繁交流,未来的中新情谊会更深。
回望过去,小小的新加坡,却成为同盟会在东南亚的大本营、南洋华人抗日救国的海外基地、新中国现代化发展的合作伙伴和良师益友……对新加坡发展历程的日益了解,令我摒弃以往模糊的新加坡印象,重新认识了这个“小红点”。
“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下个月,我的新加坡留学时光就将结束,这片令我获益匪浅的“晚晴”倍觉珍重。作为一名留学生,能亲身体会中新关系的温存时刻,为中新情谊作出微薄贡献,或许就是“越鸟巢干后,归飞体更轻”的感觉吧!
作者简介 程达昆(男),2015年起在新加坡国立大学学习。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新华网新加坡频道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