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加坡3月17日电(蒋琰 杨赛)“今年两会政府工作报告首次给出了中国2016年经济增长预期目标6.5%-7%的区间范围,显示出中国经济正面临结构性调整,从原来注重速度、规模转向重视发展质量,”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近日在接受新华网专访时如是说。
图为新加坡国立大学李光耀公共政策学院副教授顾清扬接受新华网专访。(王应耀 摄)
顾清扬认为,2016年中国经济增速调缓,不仅是中国经济发展到比较成熟阶段的自然过程,也表明中国决策者有意通过放缓速度腾出结构性调整的空间,从而依赖高质量的经济和优化的产业结构促进中国的持续发展。
“发展区间让经济有一定的弹性,可以不为了利益和指标破坏重大的改革和结构调整。”顾清扬也对中国实现这个经济增长目标充满信心。他认为,中国前期的改革措施已经收到一些成效,中国不同地区发展的差距也使得内部还存在投资需求,科技创新进步也是实现经济增长目标的推力。
在谈到创新之于中国未来发展的作用时,顾清扬说,创新是中国步入高收入发展阶段的核心力量,因此创新不仅是“十三五”的核心内容,更是关系到中国未来更长远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对中国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顾清扬强调,创新的概念是全面的,不只是制造业的产品创新、工业创新,更重要的是社会全方位的创新。
他提出,创新应把市场的引导和政府的规划、前瞻性的指引结合起来。一方面,要用市场来带动创新的发展;另一方面,政府的规划,为各方提供创新相关公共产品、基础设施也非常必要。
顾清扬还就中国正在进行的供给侧改革提出建议。他说,要想解决中国经济目前面临的供给和需求错位问题,可从三个方面进行改革:
一是开展对土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的供给改革。这一改革可能会引发一系列改革,比如进入“深水区”的国企改革。二是进行政府自身的改革。通过制度建设和制度创新,建立更好的以市场机制为核心的现代国家经济制度。三是通过技术、管理等方面的创新,发展创新驱动型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