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新加坡医疗保健体系:校准社会公平
2012年12月04日 09:53:42  来源: 医药经济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供给重构

  从医疗供给上看,新加坡曾经历重新规划资源布局、病房等级津贴等探索,这为实践“人人享有基本医疗”的政府承诺奠定了坚实基础。

  在初级医疗卫生领域,政府将繁杂的普通门诊让与私人诊所,重点突出公共卫生机构在接种免疫、卫生教育、疾病普查防治等方面的作用;而在二级和三级医疗领域,则通过资金分配、设备购置、病房安排、科研促进等倾斜手段,牢固确立公立医院的主导地位,保证其救治重病与专科病患的资源优势。

  在新加坡,约4/5的病房床位集中在8个公立医院和5个专科治疗中心,床位数从180~3110个不等,相较而言,每家私立医院只有25~500个床位。如果患者选择入住私立医院,则无政府补贴,如入住公立医院,可自行挑选不同等级的病房。依据病房条件从差到好,政府对应给予由高到低的津贴,如对于C级(8~12张床位、无空调)和B1级(4张床位、有空调)病房的床位,政府分别承担80%和20%的费用。就病床而言,患者所选择的病房越舒适,自付比例越高。但无论是何种病床,患者所享受的医疗服务都是同等的,从中可见特需医疗由个人负责的基本思路。

  另一方面,私人医疗保健机构的壮大和公立医疗资源的内部整合,也让公共卫生系统的配置得到进一步优化。改革前,公立医院住院量约占新加坡总住院量的89.2%,卫生供给可谓是人员素质好、设备优的少数公立医院的天下,公众的医治也主要集中到大型公立医院的肩上,然而,这种沿袭英式的医疗卫生体制却导致医院员工、患者和国家三不满意的结果。

  为除旧弊,新加坡政府以提升医院效率及患者满意度为导向,采取了一系列体制改革。以1988年的医院改制(RestructuredHospitals)为例,公立医院和政府专科诊所仍归国家所有,但经营权从国家转向改制后的董事会,医院在主政方针、人事决定权上高度灵活;通过引进商业会计制度,增强医院在财务上的成本核算意识,同时,在医疗定价等方面体现政府政策,为私营医院建立比对标准,给医疗市场起到示范作用。

  新加坡政府还注意公、私立医院的比例关系和医疗资源的相互协调,鼓励私立医院适度发展,并允许患者自由择医,这有力地促进了公私医院之间的竞争,从外部逼迫公共医务部门改善服务效率与质量,寻求自身发展。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朱永磊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84712404349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