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联合早报》4月12日发表《成为新加坡公民真的这么难吗?》的文章,主要内容如下:
笔者有个北京朋友,是一家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人称李总。李总10多年前就已成为新加坡永久居民,但因长期在北京打理业务,一直未申请公民。一年前他提出申请,谁知政策变了,即使个人资产超过千万元也无济于事,而是必需乖乖地在新加坡住满一半时间以上。过去一年来,眼见他一月两次往返于新京之间,疲于奔命,其本人内心自是苦不堪言,亦令周围朋友不胜唏嘘:成为新加坡公民真的这么难吗?
依笔者一管之见,李总不过是没有赶上好时候罢了,就是我们常说的‘时运不济’。
十几二十年前,当新加坡人口还徘徊在300万左右的时候,若你有大学学历,专业又为新加坡所需,政府便会很快给你永久居民身份。之后,成为公民不能说易如反掌,但也就是一年半载的事;更不用说那些拥有硕士、博士学位的天之骄子,特别是欧美名牌大学的毕业生,移民局常常主动上门,问你是否有意成为新加坡公民。
新加坡政府在吸引外来人才方面不可谓不真诚,一个原国土面积只有710平方公里的蕞尔小国,在不到50年的时间里一跃成为世界上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最高的国家之一,靠的就是人才。上世纪90年代以前靠的主要是本地人才,90年代以后则离不开外来人才。
1990年代初,鉴于新加坡电子、建筑等热门行业的劳动力供不应求,政府开始允许企业招聘海外员工。为了使新加坡取得可持续发展,新加坡政府一方面大力投资,兴建和完善各种基础设施,让这片土地成为人们心中的美好家园;另一方面则不惜重金,吸引一批毕业于欧美名牌大学,而在当时又不想回国的中国人来新开发新型产业,并由此开启了以提供研究生奖学金、直接招聘等方式,从中国本土引进人才的大门。这一政策一直持续到本世纪10年代,并将引进人才的等级,降至低学历的技工和劳工。
然而,随着近两年新加坡基础设施不胜负荷,新加坡人因车贵、房贵、地铁瘫痪而怨声载道,这一政策终究无法持续而被紧急叫停。如今,虽然对外来移民的这扇大门仍然敞开着,但政府已不再像过去那样,而是将门槛提高,让真正有意扎根于这片土地的“所需人才”成为永久居民或公民。
无论是谁,在初次踏上岛国的那一刻,都无不为樟宜机场的漂亮、精美而感叹,并随着车子进入市区,开始着迷新加坡的绿草如茵和整齐划一、错落有致的楼宇和街道。那一刻,或许会让很多人萌生移民岛国的冲动和念头。毕竟,在世人眼里,新加坡是一座不可多得的花园城市。
但是,尽管美国驻新加坡前大使雷文凯几年前曾告诉在新加坡的两万美国人“新加坡是最适于养儿育女的地方”,尽管包括商品投资大亨吉姆·罗杰斯和脸谱共同创办人爱德华多·萨维林在内的美国商界名流,把新加坡当作移居亚洲的首选地,真正加入新加坡国籍的美国人实则寥寥无几。
美国人如此,中国人又何尝不是如此?笔者的太太当了20年的永久居民,至今仍无计划加入公民,理由是每年需要回国探母;如果说挥之不去的中国情结,让包括笔者太太在内的一大批中国永久居民,不舍得放弃中国国籍尚可以理解的话,一个在移民新加坡前取得英国护照的香港人,在新加坡生活了10多年之后仍死抱着英国护照不说,还抱怨政府的永久居民政策对其有欠公平,就实在令人匪夷所思了。笔者不禁要问,如果一辈子都生活在新加坡,持有英国国籍又有何意义?更有甚者,笔者太太的一个马来西亚同事曾当其面对其他几个同事说:“世界上能让我放弃马来西亚国籍的,只有两个国家,一个是美国,另一个是瑞士”。换句话说,他今生不会成为新加坡公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