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的人口稠密度至少在每平方公里7500人左右。这个数字按照城市的标准来看,可能不算高,但是按照国家的标准来看,居世界密度最高的国家行列。可是, 在新加坡生活,谁都不会觉得有这么高的人口密度。相反,还可以看到大片的森林,绿地和水面。除了一些最中心的商业街区外,路上的行人稀少。很多大都市里常见的人山人海,人满为患情景,在这里基本看不到。究其原因,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新加坡在城市规划和建设时,特别注重扩展和打通公共空间。
1. 分区域、集中建设大量高层的公共住宅,预留绿地和水面做为区域之间的隔离带。高层住宅可以占用少量的土地,但可让更多的人居住,从而释放了低矮住房区可能占用的土地,扩展了公共区域。与此同时,分区域集中,中间适度隔离,实际上达到扩展公共区域的效果,同时还避免了城市摊大饼。
这是新加坡兀兰社区的公共住宅,高层、集中并且有很明显的绿地与其他大社区相隔离。同时,有大量的公共绿地和空间。
2. 所有的公共住宅区,不设围栏,不建围墙。这使原本可能变成少数人的空间,扩展成为真正的公共空间。与此同时,新加坡公共住宅的底楼基本都是通透的公共空间,老百姓可以自由穿行其间。这样的做法,成倍数效应地扩大了居民从A点到B点的步行路径选择,即一个普通的百姓从自己家所住的楼宇出来后,可以有很多种步行的路径前往另一个地方。这种不设围栏的做法,还包括很多的公园,公共服务和商业服务区域。这样就极大的开阔了行人的路径选择和行路范围。
这是新加坡公共住宅楼一层,通透,便于穿行,同时成为公共空间,可以用于避雨,遮阳,甚至举办婚丧嫁娶的活动,朋友聚会等等
反观世界很多大城市,把所有的居民住宅小区,不管大小,都用高大坚固的围墙围起来。各种政府机关和单位也把自己的领地圈起来。这样,在无形之中,把居民都赶到大街上,极大的缩小了行人的步行路线选择,大家只能挤在一条路,一条街上。不显拥攘,不太可能。
3. 打通公共区域,对公共区域尽可能无缝连接。这点在新加坡的地铁和购物中心之间表现特别明显。几乎所有的地铁站都是购物中心,相邻的购物中心与购物中心之间也有连接。著名的商业街乌节路,在地面上,商铺林立,似乎各不相连,其实不然,这些商铺基本都被地下的通道相连,且通道还与地铁相接。全岛的近300多个大大小小的公园也基本都被公共连接道(PCN)连接起来。公园里有餐馆,餐馆前就是公园。这种打通公共区域的做法,实际也是极大的释放了公共空间的容量,极大的增加了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