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美国时代周刊:泄密的极客们
2013年06月17日 09:41:30  来源: 新华国际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我们人数众多”

    谈及自己的所作所为,斯诺登表示:“当你在颠覆政府的权力时,那对民主来说是一件非常危险的事情。”华盛顿官方的普遍共识是,这种冲动完全错误,可能会导致切实的危害。参议院情报特别委员会副主席萨克斯比·钱布利斯表示:“我可以相当肯定地说,这个年轻人干的事儿会让一些人送命。”无论是奥巴马的白宫还是两党的领袖都不太关注这些大规模数据搜集工作的合法性和有效性,但是,双方似乎都渴望抓捕斯诺登并绳之以法。根据本刊的最新民意调查,公众赞同那种冲动。但在斯诺登和曼宁所属的年龄群也就是18岁到34岁的人群中,43%的人认为不应起诉斯诺登。

    黑客活动精神在全世界日益盛行,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年轻黑客的推动,他们越来越频繁地以在线抗议和网络窃取方式干扰形形色色的制度权力。“这是当前最令人乐观的事情———在互联网上接受教育的年轻人、也就是从互联网接受了价值观的那些人变得激进了,”维基揭秘网的创办人朱利安·阿桑奇在与谷歌执行董事长埃里克·施密特交谈时说,“这是对不问政治的技术人员的政治教育,意义非同寻常。”

    此类故事每天都见诸报纸和法庭。就在斯诺登携带他窃取的文件前往香港之时,一个名叫杰里米·哈蒙德的28岁黑客5月28日在纽约市承认犯有从战略预测公司窃取电子邮件、信用卡信息和文件的罪行。哈蒙德对于同“匿名者”黑客活动组织一起违法犯罪毫无悔意。认罪后,他在一个网站上写道:“我这样做是因为我认为人们有权知道政府和企业私下在干些什么。我做了我认为正确的事情。”

    近年来,“匿名者”组织瞄准了万事达等公司和美国电影协会等贸易团体,理由是据称他们反对信息公开。他们因为当局关闭手机服务而对旧金山湾区的快速公交系统发起抗议,他们在世界各地举行集会反对基督教科学派严格保护其秘密。2011年,自称“匿名者”成员的黑客窃取了7700万个索尼PlayStation账号的个人资料,致使PlayStation网络关闭了一个月,他们显然是以此抗议该公司禁止在这种游戏机的固件上安装某些功能。

    还有的黑客以学术界和法律界为攻击目标。Reddit的创办人之一阿龙·斯沃茨在今年1月因为攻击一台学术电脑而受到联邦起诉期间自杀,年仅26岁。他从一个美国法院计算机系统下载并公开了成百上千万份联邦法院文件,以此抗议按页数收费浏览。他被捕的原因是试图从麻省理工学院收费极高的JSTOR数据库下载大批有版权的学术文章。他宣称必须把信息发布给公众,“那些被拒之门外的人不会袖手旁观”。

    这些“让资料免费”的抗议活动按照美国法律的规定是犯罪,但在大多数案件中,它们不是司法系统要起诉的那种罪行。当它们是以引起服务中断的形式发动攻击、利用虚假流量使网站过载和关闭时,它们就类似于按照第一修正案规定应得到保护的抗议活动。还有一些则承袭了这个国家最推崇的技术革命传统。“脸谱”网站的马克·扎克伯格侵入哈佛大学的学生身份数据库,创立了当前这个价值数十亿美元的网站的前身Facemash。年轻时,苹果公司创始人史蒂夫·乔布斯曾出售他的朋友史蒂夫·沃兹尼亚克制作的小盒子来糊弄电话公司从而免费打长途电话。微软公司的比尔·盖茨曾侵入早期一个电脑公司的账号来避免为使用它而付费。

    到了上世纪九十年代初,黑客活动分子逐渐围绕比较宏大的目标———比如确保个人的网络隐私———组织起来。一个名叫菲尔·齐默尔曼的黑客创建了一个被称为PGP的数据加密程序,利用了一项按照美国法律被列为“军需品”因而禁止出口的软件技术。针对这种情况,齐默尔曼在他的一本书中公布了他的代码,因为印刷品出口是得到第一修正案保护的。围绕这些努力不断壮大的运动催生了维基揭秘网。如今,同样的叛逆精神仍然主导着互联网的大片空间,渗透了斯诺登、曼宁和斯沃茨等人的所作所为。

    西北大学哲学教授彼得·勒德洛著有大量关于网络文化的著述,他说,有两个互不相干的思想近年来联系在了一起。“总是有这种技术黑客精神,它大概是奉行自由论的,它与这种反独裁主义政治冲动相碰撞。把这两样东西混到一起,那就犹如野火。”

    “匿名者”组织的口号是“我们人数众多”,“我们不宽恕,不忘记。等着瞧吧。”现在政府必须思考如何回应。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卢鉴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990512486455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