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加坡华乐团音乐总监叶聪接受了新华网记者的专访。摄影 实习生吴佳
新华网记者:在节目编排方面华乐团更注重讲英语的人群,还是讲汉语的人群?
叶聪:两面都要照顾到,在新加坡仅仅照顾一个群体是不够的 。老实说,在我刚来的时候,大部分受众是讲汉语的人群,而且有一大部分是年龄比较大的人群。在2002年以后我就极力拓宽观众群,首先在讲汉语的人群中我也向中年和青年人发展,演奏一些他们喜闻乐见的歌曲,把他们吸引过来。第二我们也向英语方面做发展。英语其实不一定全部面向非华裔,很多新加坡华人汉语不流利,英语反而更流利,这是我们一批很大的新观众,这批人在中西合璧中起到很多作用。历年来我们都希望看到新的观众群体,希望汉语和英语观众都有,而且是老、中、青年都有,并且能够在知识界、商界、甚劳动界都有很健康的一个彩虹式的组合。
新华网记者:除了关注华人人群之外,会不会关注到马来、印度和其他的一些群体?
叶聪:我们在照顾到非华人受众中时会特别选一些节目,比方说,这个礼拜六要排节目的人员,就不是新籍歌手,是美国作曲家和歌手。美国作曲家我请了三个,还有美国的钢琴家和演唱家,吸引了很多外国人。在马来和印度方面,我们曾用印度鼓来演节目,也演过马来的皮影戏,所以我们的节目应该说是多样化的。当然最基本的节目还是面向华裔的节目。我的方针是,争取新的观众,又不失去原来的观众。第一是立足我们原来的经典著作,第二是着力发展有新加坡特色的作品,把新加坡的一些马来、印度风格甚至潮州、闽南、客家、海南、广东风格合在一起,着力去发展新加坡特色。第三是推动其他的群众来听,建立一个多样化的演出,但是一定要有立足的基础,然后才能往外拓宽。
新华网记者:华乐团最近有一个新设的职位叫青年助理指挥,是什么原因让你们决定设立这样一个新的职位呢?
叶聪:我思考了很多年了。我开始来华乐团的时候,郭勇德还没上任,他原本是做打击乐的。原因有三点,第一是我要培养本地人才,第二是培养青年才俊,第三我们这个乐团日益壮大,一个人,甚至现在的两个人都很难应付,需要多一些的人来面对。基于这些原因,我们这次增加了一个新的全职的青年助理指挥。我们选择的倪恩辉是本地一个二胡演奏者,他非常热心于指挥。他在南洋艺术学院学了二胡之后,我把他推荐到中国音乐学院,进修两年拿到了硕士学位,这次学成归来我们把他吸收进来,成为了我们的第三位指挥。有了三位指挥之后,我们团队会更加丰满,而且后继有人。我觉得,在他们观看我的指挥时,或者在他们自己指挥的过程当中,他们在逐渐的成长,将来总有一天他们是要单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