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专访叶聪:新加坡华乐团 新乐季新看点
2013年07月18日 11:26:10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记者:就新加坡华乐团来讲,刚才两位说会拓展到年轻一代,包括中小学、大学,都会有华乐团。那么华乐团在培养音乐人才这方面有什么样的责任?

    叶聪:自从我来之后,华乐团在教育领域的发展几乎是加倍的。目前,我们每年都会有好多教育型的音乐会,我们会到学校里面去演出,并且提供一些关于音乐的解说。但我觉得只是送音乐上门是不够的,对于现在的社会,大家要从小养成一个买票看戏的习惯。所以我们也在音乐厅设立了一些少年音乐会、青年音乐会。在这一类的音乐会上,我们既要做到有教育性质,又要带有趣味性。不过我认为除了要有对小孩有教育性质的音乐会以外,其他每一种类型的音乐会都要有教育的意义,所以我们会经常去社区演出,社区音乐会的首要目的当然是为了给社区的群众提供娱乐,但是我们也会带有一定的教育性。我们会把一些著名曲目当中某一段带过去,让他们听一听,希望能把他们引导到音乐厅来。这个教育意义是我们近几年对音乐会的扩展,不仅仅是学生的教育音乐会,成人音乐会也可以具有教育性质,甚至在一般正式卖票的音乐会当中,都会有一定的教育性质。有时候我会亲自解说一些音乐作品。所以教育音乐会这个项目在我们音乐季里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这也是展望未来的一个结果。

    新华网记者:华乐团在培养青少年方面,会不会只是单独关注汉语人群,会培养例如印度、马来等地区的青少年么?

    叶聪:一定会的,我们青年乐团之前就有一个印度的孩子。其实在我们音乐厅里的儿童音乐会,经常是用英语来讲解的。这样,有些不懂汉语的观众和小孩也可以听的懂,就不会有语言方面的障碍。我们认为音乐是一个没有文字的语言,应该让大家都听得懂,所以在其他的音乐会上是不讲话的,这样便没有隔阂。

    新华网记者:您可以多谈一些关于中国巡演的事情么?

    叶聪:中国巡演的事情是应该大谈特谈的。为什么我们走向世界的第一步会选择中国呢?首先,因为中国是华乐的发源地,华乐团到中国去演出可以算作去访问外婆家,是非常亲切的,这个是从作品角度说。第二从人员来讲,我们华乐团近一半的人员是来自中国大陆的。我本身也是中国出生的,我在上海出生,1981年去了美国。从2002年开始我在美国和新加坡两地奔波工作。现在我除了在新加坡有汉语团的工作外,还兼任美国印第安纳州南湾交响乐团的音乐总监,我已经做了25年了。虽然我现在拿的是美国护照,在新加坡也是永久居民,但是我的中国情结是浓的不能再浓了。我们乐团大概近一半的人员也是陆续从中央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学院、上海音乐学院等过来的,而且我们乐团本地的华人也会去中国深造。这样,不论从人员的角度还是从曲目的角度,华乐团跟中国的联系都是非常浓厚和深刻的。所以我们选择去中国演出也是非常自然的。另外一个原因,在中国方面有很多人希望我们早点去,已经讲了很多年了,所以我们这次去是非常合适的。

   新华网记者:刚才您一直提到说华乐团要具有新加坡南洋特色,是不是也希望通过这样的一个群演可以让更多的中国人能够了解新家坡华乐团?

   叶聪:是的,我们到中国去演出,当然会演一些属于那边风格的。不过,我想中国的观众一定也很期待听到具有新加坡汉语特点的,也就是南洋风格的曲目。关于这个南洋风格曲目,其实是我来华乐团之后才开始炒热的一个话题。后来在举办了两次国际比赛之后,很多关于南洋风格的作品也就涌现出来。之所以叫南洋风格,我是借用了南洋华派这个名字。南洋风格是具有新加坡与新加坡周遭国家风格的作品。所以我们这次非常高兴,可以把近十年来创造的一些优秀的南洋风格曲子拿到中国去,同样的乐器但是会演奏一些南洋风格的东西,让中国的受众有一些惊喜。还有一个特点是,我们会请到沪杭苏地区的人员来参加这次乐季,有的是作曲家,有的是演奏者。苏州我们请的是昆剧团两个演员来唱旦曲;杭州我们请了当地非常有名的笛子演奏家;在上海我计划会演奏上海音乐学院著名作曲家的一些作品。

   新华网记者:这个都是2013/2014乐季里面编排好的么?

    叶聪:对,应该是在2014年五月份。我们先第一炮杀到“上海之春”国际音乐节,我们应该在“上海之春”闭幕的前一天去,接下来是杭州,最后是苏州。

   上一页 1 2 3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李小雨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50195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