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迪枚晔教授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的采访
记者:我们知道在2012年底新加坡管理大学新成立了一个名叫“中国事务”的部门。为什么要专门新设立这么一个部门?
迪枚晔教授:三年前当我来到新加坡管理大学就任时,当时的校董事会主席与我确认了学校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他希望在我的任期内,管理大学可以成为一所更加国际化的大学。他们之所以聘用我的一个重要原因也是因为我具有国际化的背景,拥有一定的国际化视野,以及对于国际管理有极大的兴趣与热忱。我是比利时人,曾经在法国、英国、日本、美国居住。同时,我也在不同国家工作过,包括我在1984年的时候就去中国上海工作过几周。主席十分认真严肃地与我考虑了这个目标很久,并且一直从传统工业化国家的一些大学身上寻找可以借鉴的地方,比如我们与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沃顿商学院、卡内基梅隆大学、英国的卡斯商学院、瑞士的圣加仑大学始终保持着良好的联系。现在随着中国,包括印度在内的发展中国家的经济正在快速增长,它们也吸引着我们的注意力。
我们希望在中国发展主要是考虑到四方面因素。首先,我们希望更多的优秀中国学生来管理大学读书,在中国树立良好的声誉和口碑。第二,我们具备一流的研究环境,更愿意与中国的一流大学一起做科学研究项目,不仅仅是要求我们的教授去中国大学交流,我也想要邀请中国教授来这儿做研究。这些举措都能够让我们更好地了解中国,如中国经济和环境等现实问题。第三,我们相信我们的硕士项目具备强劲的优势。我们的硕士项目通常为一年全日制,相比中国两到三年的硕士课程时间要短,所以对于中国学生来说,可以在短时间内获得学位甚至是双学位是非常有吸引力的,因此我们希望在中国找到更多合作办学的大学。第四点则是因为我希望我们的本科生们能够和中国亲密接触,通过他们的中国朋友、在中国公司的实习等方式来增加对中国的理解。中国学生也是如此。
总之,新加坡管理大学中国事务的主要目标是在中国树立良好声誉,吸收优秀学生,创立更多的硕士课程和确保我们寻找到高质量的交流合作项目。所以,我在一年半以前、每半年一次开始以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的身份访问中国,与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交通大学、上海财经大学以及武汉、成都、广州等地的大学交流探讨,寻找双方匹配之处,截长补短,互利互惠,同时也欢迎中国大学的校长们来新加坡访问。通过这些交流,我们才能渐渐建立起密切的联系,通过互相了解的深入,我们能够合作的方面就越多。除此之外,我们还希望能与中国的公司合作,尽管相互了解和建立信任的过程还需要花一定时间,但是有了新大中国事务后,这个目标也会大步向前迈进。
记者:现在新加坡管理大学与中国的大学具体有哪些合作项目?贵校在中国的长期发展战略是怎样的?
迪枚晔教授:在我正式访问中国以前,我们与中国已经有了一部分合作项目。直到今年四月为期一周的中国之行,我们又与中国大学新签订了十四个合作协议。比如说我们的教授被派去复旦大学做研究,他恰好毕业于复旦大学,现在正在那儿开展有关社会发展及人口老龄化的课题研究,这个课题对于中国和新加坡都非常有意义。除此之外我们也设立了一些其他研究项目,像是今年我们与上海财经大学成立了一个金融夏令营项目,超过100名博士生和研究员参与并分享了他们的研究成果。另一个例子是我们的硕士项目,我之前提到过我们与厦门大学有两个合作项目,应用金融学和金融经济学,现在除了厦大,我们的合作方还增加了上海财经大学与武汉华中科技大学。他们各自会送30个学生来管理大学学习。另外我们现在正有26名来自北京大学的学生在学习商务信息科技的课程。
我们设立这些硕士项目都是处于长远的战略考虑。我目前只希望我能够增加这些研究项目的数量,学生的人数和双学位课程的数目。此外,我也希望我们能够与中国的一些大学建立行政类课程的合作。无论对于新加坡人还是中国人,我们都能够在校园里学习和接受培训的过程中互相带来新的知识。甚至在不久的将来,我还期待我能够将中国和印度的大学联结起来,为东南亚国家的人创造一个三校联合的项目,让三个国家互相学习和挖掘商机。所以其实我不单单希望在中国树立起管理大学的声誉,同时还有在印度和东南亚其它区域。我相信很快我们就能够拥有这样的三方到四方共同合作的项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