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华网新加坡频道3月22日电(记者 符传威 左昊畅 实习记者 胡倩 刘敏敏 侯冰琪)2014年全国两会对中国经济未来发展定下目标,并提出多项银行业、金融业的改革和发展政策。新华网新加坡记者于两会后专访了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校长许茵妮女士,畅谈中国宏观经济、银行业与金融业的机遇与挑战。
图为新加坡管理大学副校长许茵妮女士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专访
记者:您对两会上中国领导人提出的2014年中国经济增长目标7.5%有何评价?
许茵妮:两会圆满落幕之后,有很多经济分析师做出预测,中国未来经济增长速度会在7%左右。这是很正常的预测数字,因为对于中国目前而言,放缓发展是正确的道路,可持续发展才是最重要的。如果中国持续保持高速增长,那将是不稳定的。在未来,7.5%的经济增长是目标,但我认为实际上会更靠近7%,这是一个好趋势。
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亚洲有很多地区希望中国能成为带动未来区域发展的引擎,所以当中国表示未来将会放缓经济发展的时候,那些亚洲国家可能就会对此持有负面态度。它们觉得受到影响是很正常的,因为中国是亚洲地区的最大进口国,经济放缓势必影响到其它国家。
总的来看,我认为市场正逐步开始调整以适应一个经济放缓增长的中国,并开始辐射到周边的东南亚国家。与此同时,美国和欧洲的经济正在复苏。过去一周里,欧洲经济实际上已经有了上升的势头,不再处于风险当中而更趋向于稳定了。美国上个月的数据则显示,在过去半年里美国经济也在朝乐观方向发展。
记者:那么中国经济放缓对中国与亚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是否会产生不利影响?
许茵妮:亚洲国家总是放眼于长期关系的。中国放缓经济发展速度,并不代表中国的邻里国家放弃与中国之间的友好关系。我认为中国目前的发展阶段与过去10年相比有很大差异,中国过去10年的增长主要是由于它的低成本劳动力、巨大的国内市场以及国际货币政策带来的财富。在我看来,中国下一个阶段的发展会更注重价值、高薪,这意味着劳动者们需要为增加更多价值以及更高生产力而做出更大贡献。中国同样开始意识到东南亚经济体将会成为它未来发展的重要合作伙伴,所以中国不再简单地把海外看做资源市场,而是希望能与东南亚市场一同合作,成为合作创新的伙伴,创造出经济发展的新方式,同时加速国内市场国际化。结合多方面考虑,我认为即使中国未来发展放缓,东南亚地区依旧会对中国充满信心。
记者:所以您已经观察到中国经济发展正明显在从追求数量向追求质量转变?您有哪些建议来帮助中国加速这一进程?
许茵妮:是的。同时我认为这种转变需要一定的时间。追求数量就像开水龙头一样,可以很快。而一旦说到质量,就需要一些牺牲,会给国家带来阵痛。从数量到质量的转变过程需要重建各种制度与制度改革。如果你想成为国际伙伴,就需要按照国际规则来行动,这就代表着中国需要了解所有未来合作伙伴的市场文化。
为了实现这个目标,中国非常需要一些外资企业投资自贸区,证明政府正在执行政策,政府正在把权力下放到市场,让市场驱动发展。中国应适当放开“限制进口商品表”,让商人们知道中国还有广阔的空间等待他们发掘。银行业也是中国政府提到将会放松控制的领域,而我认为RQFII(人民币合格境外机构投资者)以及其它政策都非常好,这说明中国正在对外发放更多配额。而且,如果企业愿意把他们更多的投资公司和金融机构设立在自贸区里面,中国政府也会给予企业更多的自由空间。
目前,最大的挑战是如何在保持人民币离岸中心的同时建立人民币在岸中心。中国需要拥有一套政策来管理地方银行,这将辐射影响到中国的其它领域与行业。与此同时,有一套完全不同的政策在自贸区内管理金融机构,这对于中国而言也是很艰巨的挑战。可以想象,中国人民银行正在思考如何在人民币离岸中心与人民币在岸中心之间建立一堵墙,同时加重贸易的角色。我们需要成功的案例来说明这一切。
记者:结合两会政策,您怎么看中国银行业和金融业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
许茵妮:我认为,目前中国对利率的管控比较严格。但市场还不能体现储蓄的实际价值。我觉得中国可以吸取一个新加坡过去也曾得到过的教训。在新加坡开展工业化的时候,新加坡政府同时也相当忧虑金融业的发展,并保持了对金融业的控制。但实际上金融业对工业化是一个助力,所以,不仅人力资本必须配置到位,金融资本也必须优化配置。如果你过度操控银行内部规则,而又不允许市场显示人们承担高风险投资项目的意愿,那么你就会创建一个人工操控且低效的资金部署投资渠道。所以,如果你的货币政策和国内利率仍然被高度控制,那么私人财富管理就没有必要了,因为它并没有体现国内的货币需求和供应。
我认为中国明白这个道理,中国中央银行也明白这个道理。所以,在最近一次会议上他们宣布将用2年时间来加强、巩固银行业,因为如果让市场利率确定下来,他们将要担心的是,如果银行自身实力不够强大,又没有一个强大的资产负债表,那么较弱小的银行将筹集不到资金,而由于他们自身的高信用风险,这些弱小的银行需要支付更高的利率以此来筹集资金。但是,如果他们的利率太高,他们将在其贷款中承担更多风险,甚至是违约。这样其实是一种恶性循环,所以在利率实现自由化之前,我将接下来的两年中继续观察银行部门是否会出现整合、合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