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新大校长梅雅诺:多方合作应对发展挑战
2014年04月14日 13:39:03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清华大学—新加坡管理大学“城镇化与城市治理”国际论坛在清华大学开幕。图为新加坡管理大学校长梅雅诺教授在开幕式上致辞。新华网记者 郭小天摄

    关于新加坡管理大学

    今天与会的嘉宾有的或许对新大不太熟悉,因此我想借用几分钟的时间做个简单的介绍。

    新大创建于2000年, 我们的使命是开展具有主导性的学术研究并为知识型经济培养具备全方位才能、创意和商业头脑的领导者。我们被公认为改变新加坡教育领域的催化剂。

    新大刚于今年一月庆祝14周年校庆。作为一所年资尚浅的大学,我们非常欣慰已获得数项殊荣,尤其是在学术研究方面。

    我们的学术研究广受认可,并在不同的全球排名中榜上有名。我们在数个领域中表现突出,是公认的思想领导。新大的李光前商学院在2008-2012年的研究贡献方面被位于美国达拉斯的得州大学评为全球第54,亚洲第三。我们的经济学院在2009-2012年的研究贡献获得荷兰蒂尔堡大学的高度评价,在全球排名中位列57位,亚洲第一。在计量经济学方面,新大经济学院在同时期取得全球第四的排名。我们的财富管理理学硕士学位在2013年的金融时报排名中名列第二,仅次于伦敦商学院,使新大成为亚洲之冠。

    目前, 新大的本科生和研究生总数超过8300人, 他们分布于六所学院,即会计学院、李光前商学院、经济学院、信息系统学院、法律学院、以及社会科学学院。这些学院提供多种不同的本科和硕博课程。此外,我们也提供面向世界,专注亚洲商业领域的高层管理人员培训计划。

    超过80%的新大教授拥有常春藤联盟各校以及世界其他著名大学的博士学位。我们的教授除了和中国知名大学合作,也通过新大的研究机构与中心同来自美国、欧洲和印度的杰出研究员和大学,以及企业和公共部门伙伴进行合作。

    新大中国事务

    新大国际论坛系列是新大中国事务项目活动的一部分。新大中国事务于2012年第二季度成立,目的是为了提高新大作为广义的社会科学研究型大学在中国的知名度,并通过培养熟悉中国,能够在中国商界和金融界有效运作的双文化毕业生,为中国和新加坡在商务、政府和公民社会的合作尽一分力。为达此目的,我们计划提供更多的学生交换和实习机会。

    新大中国事务的另一个主要任务是积极推动和加强与现有的和新的大学伙伴在研究与研究生教育的合作。我们希望在知识创造和分享以及思想领导方面扮演重要角色,以让新加坡和中国受惠。

    新大中国战略

    新大的长期中国发展战略是:

    一、树立新大在中国的形象,建立品牌,提高声誉。这是我们建立新大国际品牌的整体战略的一部分。我们已经与欧洲和美国学府建立了强大的合作关系,并开始与中国、印度和东盟的学府开展合作。通过提高新大在中国的形象与知名度,我们希望继续吸引高素质的中国教授和研究生到新大从事教学、研究和学习。

    二、我们希望提高来自中国的本科生,研究生及高级培训生的招生质量。新大与清华大学于去年六月签署了一项博士生交换计划,并迎来了第一位来自清华大学的博士生。新大正与清华大学商讨合作创办财务总监领导力硕士项目。

    三、我们希望促进新大与中国顶级大学在共同研究以及联合培养博士生方面的合作。

    我想借此机会宣布新大已获得国家留学基金管理委员会的认可,成为其伙伴之一。我们将供博士生奖学金,选拔与培养中国,包括清华大学的优秀博士生到新大参与联合培养博士生计划和博士课程。

    在研究方面,新大的六所学院已发表了多个关于中国的研究报告,并同包括清华大学在内的中国大学以及企业伙伴进行特定领域的研究。让我举几个例子加以说明。新大的会计学院的研究重点是企业治理,而李光前商学院已在企业慈善和企业金融做了相当多的研究。新大的法学院正从事关于世贸组织和中国商业法的研究。与此同时,经济学院着重研究中国的创新、保健和劳工课题。此外,新大的信息系统学院正着手研究社交媒体和大数据转移,而社会科学学院则在研究中国的社会发展和国际关系。

    四、加强与中国的交换生和学生实习计划。通过与世界更多的接触是促进新大生学习多元文化的渠道之一。我们相信这将开拓学生的视野,增加他们对不同文化的认识与应对能力,这些都是生活于当今世界所需要的。清华大学的声誉卓著,拥有卓越的学术成就和领导力,这将让新大学生受益匪浅,不仅提升他们的学习体验,同时也增加他们对中国的认识。

    结语

    我想借此重申新大致力于通过研究合作、交换计划以及培训与发展,扩大和深化同中国联系的承诺。我们相信这将能够为新加坡和中国在知识创造和人才开发方面做出贡献。

    此外,我们也知道新大的校友能够为加强新大与中国的联系出一分力。我们的校友人数目前尚小,但正逐步壮大。他们都是曾经在新大就读的中国和新加坡学生,目前在北京居住和工作。他们将是一股宝贵的力量,协助搭建一座联系新大与北京和中国商界以及学界的重要桥梁。

    我谨此代表新大感谢清华大学联办这届论坛。我也要感谢主讲嘉宾刘太格博士,张文喜参赞,以及论坛的其他发言嘉宾拨冗出席本届论坛,让论坛增光不少。

    让我预祝论坛顺利举行,圆满成功!

    谢谢。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李小雨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6061263882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