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南洋理工文学院院长陈金樑:跨学科创新势在必行
2014年07月29日 16:50:05  来源: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7月29日电(记者 左昊畅 吴婷 实习记者 陈丽婷)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化信息化已经在产业前沿占据举足轻重的作用,而文科专业的职业定位似乎处在了尴尬地位,对学生的吸引力有所下降。对此,南洋理工大学文学院院长陈金樑在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时表示,在社会迅速发展的今天,传统教育系统只注重某一个学科研究的模式已不能适应,“业有专攻”加跨学科学习和研究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给他们更多的职业选择。

    陈金樑是著名的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学者。但实际上他最初的研究方向是西方哲学、宗教以及文化。

    “在读博期间,我遇到了一位非常好的导师,他带领我领略到中国文化及历史的魅力。自此我的研究范围逐渐转移到中国传统文化上,尤其是道家和儒家文化。”他表示。也正是这一段的经历,陈金樑在多年教学、研究中一直保持着某种责任感——加深西方对于中国文化及习俗的理解,希望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

    图为南洋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艺术设计与传播信息学院(文学院)院长陈金樑博士接受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专访

    业有专攻 视野宽阔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 长期以来,文学、哲学等人文学科都发挥着“兴观群怨”的作用,启发学生对社会和人性的认知。但另一方面,从职业定位和社会需求角度来看,文学教育似乎难以成为职业教育,没有清晰的职业发展路径,这也是目前经济、金融类专业受捧,而人文类专业人气下降的主要原因。如何看待这个现象?

    陈金樑:这主要取决于学校的教学目标和方法。传统的教育系统往往倾向注重某一个学科,例如学生学习中国研究,那么就局限在这个领域;学习历史,所有的课程设置都是围绕历史,基本很少涉猎历史以外的东西。

    南大实际上已经认识到了这一点。所以在教学方面,我们会把科技与人文社科,甚至是艺术设计学科的研究与教学工作糅合在一起,这是我们的特色之处。

    南大有一批非常有实力的学者,他们通过崭新的角度去研究历史、社会学、哲学以及其他学科。同时,我们也一直尝试将文学院的课程设计更加多元化,包含更多科技元素。例如有学生的职业目标是科技公司的执行总裁,他们可能不需要成为一个工程师,但必须懂技术。所以这种拥有科技背景的人文社科教学方式,对学生大有裨益。尤其是未来当他们需要管理公司,决策并开发产品,开拓市场的时候,会更具主动性。

    除此之外,南大的公共选课系统也提供很多机会给其他学院的学生来文学院学习。我们非常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研究。南大以及文学院希望为学生提供全球化视野的教育,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现今迅速发展的社会。我们希望学生在学校获得的一种更宽阔的教育平台,让他们能从不同角度看事物。当然,我们希望学生在拥有足够知识与技术的同时,也要求他们在主要研究领域有深度认识,做到“业有专攻”。二者结合,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与眼界,给他们更多的职业选择。

    新华网新加坡频道:传统来说,东方文化相对内敛,在思考方式、观点表达上东西方差异很大,南大文学院有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学生,学校如何最大程度上鼓励他们深入沟通、理性思考?

    陈金樑:首先介绍下南大文学院的机构设置。目前文学院下属有3个学院,设有本科和研究生课程,再加上南洋公共管理研究生院,约有5000名在读学生,占全校学生人数约六分之一。其中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规模最大。另外我们也为理、工和其它南大学院提供了多种不同的课程。

    我们的理念是在课堂内外带动学生,唤醒他们的好奇心。因为我发现,尽管他们都已经非常聪明了,但还是不太习惯发出质疑的声音。作为一个老师,我认为我的首要任务是给学生灌输自信心,引导他们有勇气提出问题,在解决问题的同时获得理性思考的能力以及信念。

    其次,鼓励他们拥有自主学习的思维。为学生创造一个舒适自由的学习氛围,鼓励他们从不同角度看问题,权衡一个论点的正反方,让他们学会向同辈学习。

    同时,我们非常注重培养学生的国际化视野。国际化视野不仅是指他们知道多少国际名牌,看过多少好莱坞电影,而是关于他们的眼界,他们的沟通方法,他们的做事心态。我认为,真正的国际化视野,并不会取代原有的思维方式,更多是思维的开阔。中国学生毕业离开南大后,有可能会回到中国工作,这时,南大给予他们的思维方式以及眼界,就是他们的优势,拥有与同龄人不一样的看法与做事方式,这是相当重要的。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680638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