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新加坡“小贩中心”,是怎么成为一“景”的
2016年02月01日 09:51:14  来源: 解放日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小贩中心进入城市规划

    小贩中心在城市中的选址也很有讲究,一般建于组屋(公营房屋)或交通交汇处附近,随着社区商业模式的发展,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的社区商业中心“邻里中心”逐渐兴起,政府也将小贩中心作为新镇邻里中心的组成部分,在市区则以中期用途或地块再开发设计要求之一的形式存在。就这样,小贩中心和邻里商业步行街、社区小广场一起构成了重要的社交空间。

    新加坡的城市规划和建设经验历来被世界各国称道,其城市的概念性发展规划为城市空间布局、产业发展提供了战略指导,也创造了良好的营商环境。新加坡的商业网点发展规划共分5级,除中央商务区外,根据与市中心的距离分别规划了区域中心、小型中心、边缘中心,及分布在各住宅区内的邻里中心。各级商业中心都有明确的功能定位,对网点的选址、布局规模具体到卖何类商品,均有细致规定。

    新加坡将小贩中心作为公共基础设施项目,还像医院、学校等一样纳入政府的规划,统一布局与选址,平均5.6平方公里就会设置一个小贩中心,服务半径在1.3公里左右。

    新加坡推行的新模式邻里中心与组屋的比例、内部的必备功能、商店组合、商品档次都有周密规划。目前,基本上是为1000—1200套住户配套建设邻区商店,为6000—8000套住户配套建设一个邻里中心。其主要商店组合为:普通日常商品商店、诊疗所、餐馆和小贩中心。典型的邻里中心包含:35家商店,2家饭店,1个超级市场,1个菜市场,1-2台自动提款机。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认为:“每个不同的城市应该有不同的特色,尊重不同城市身份的规划才是合理的规划。”新加坡也坚持做到了这点,始终立足国情,“以建设花园城市”为理念,着力打造“卓越的居住、工作与休闲城市”。

    正如李光耀所描述的,小贩中心慢慢发展成为新加坡饮食文化的一大特色。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新加坡旅游局和电视等媒体把小贩中心推介给全世界,后来得到各地不少旅游作家的推崇。多次社会调查显示,经济实惠而又有多元多样选择的小贩食品,已形成了新加坡人独有的“出外用餐”文化。

    千万不要认为小贩中心只是平民百姓吃饭的地方。在新加坡,上到国家总理、政要富豪,下至普通百姓,都有可能是小贩中心的常客。如今,小贩中心已成为新加坡人寻常的生活方式,让很多人的一日三餐不再依赖家里的厨房,做饭差不多也成了纯粹的居家生活乐趣。人们在小贩中心吃饭、喝茶、看报、闲聊,有的人就是叫杯咖啡,吹着风,看人来人往,看小鸟啄食;或是约上一两个朋友,叫杯咖啡,消磨午后时光。

    (综合自 《国际先驱导报》、环球网、《大连晚报》等 王一 整理)

   上一页 1 2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解婷婷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7512869066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