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个在狮城岛国司空见惯的日常场景:在我们的中小学校里,每天清晨,师生们齐聚操场,手心贴胸,同声诵读《信约》,然后在国歌《前进吧,新加坡!》的音乐伴奏声中,行礼注目共和国国旗冉冉升起。
我们的国歌是以我们的国语马来文唱出的。对大多数不谙马来文的国人而言,尽管你我会跟着旋律一同合唱Maju-lahSingapura,但是对于歌词的内容及含义,却是认识模糊的。
相比较而言,大多数国人,特别是年轻的一代,对于《信约》则耳熟能详。学童时代每天一再反复诵读,字字句句已经深深刻印在每一个青少年的脑海里
"The Pledge:
We, the citizens of Singapore/pledge ourselves as one united people, /regardless of race, language or religion,/to build a democratic society,/based on justice and equality, /so as to achieve happiness, prosperity /and progress for our nation."
“信约:
我们是新加坡公民,誓愿不分种族、言语、宗教,团结一致,建设公正平等的民主社会,并为实现国家之幸福、繁荣与进步,共同努力。”
这短短的38个英文单词及51个华文汉字铸成的我们的《信约》,文字庄重朴实、言简意赅,充分表达了共和国开国元勋的建国理想,体现了我国第一代领导人建立一个和谐的多元种族国家的目标,同时也寄托了每一代国人同胞对我们国家未来的期盼和懂憬。
《信约》成了我们国人世代相守、愿意用宝贵与尊严的生命,去维护和捍卫的共同价值观。
建国历史是一本怎样的书
一个国家的建国历史就好像是一本厚重的大书。笔者时有遐想:岛国的短暂而年轻的历史,呈现于世人面前的到底是一本怎样的著作呢?它是一部具史诗性的小说,还是一集壮怀抒情的散文,抑或是一卷蕴意深远的诗集?
不同的故事适合于采用不同的体裁来叙述。而作为这本大书的执笔者叙事的风格,与其观照历史的方法与角度,以及个人的叙事风格与情怀操守,都实实在在地影响着这本巨著的基调与内涵。故事叙述撰写者的个人性格,多少注定了这本著作的性格,亦即被叙述国家的性格特征,建国四十多年,我国的经济成就举世公认,人民的生活水准取得了长足的进步。通过国人的艰苦卓越的共同奋斗,在短短的一代人的光景里,岛国经济从一个单一的、以转口贸易为主要经济活动的货物航运中转地,一跃而成了横跨东西方、纵连南北两大经济体,拥有多种综合服务产业,名列第一世界的主权经济体。
我们的决策者更是以善于策划、良于精算而闻名遐迩。我们无数掌握专业技能、训练有素的高级公务人员及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在各自的专攻领域一个个俨然是弈棋高手,举棋若定,每一着棋路,必然对接下来的五步心知肚明。举凡经由我们的精英团队操作与筹划的大大小小的经济举措、投资策略,既不乏近谋,也毋失远虑。
迷恋于世界排行榜上的排名
与此同时,不知从何时起,岛国社会愈来愈迷恋于自己国家在林林种种的世界排行榜上的排名座次。对于我们,世界第一是与有荣焉;具名第二就像是关羽败走麦城,那几乎等同于竞争失败、渗遭淘汰;如果万一不幸得了第三,更无异是名落孙“三”了。在种种物质竞赛中,我们的团体屡获佳绩;而另一方面,我们却显得很苍白无力。
从过去的报刊史料可以得知,在旧殖民时代,黄色文化等等颓废思想,充斥了我们城市的后巷。外埠涌来的众多苦力,为谋生计而苟苟营生。殖民政府当局囿于一介私心与成见,同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民众,始终保持着若即若离的情感距离。新加坡独立建国以后,我们自己的政府试图树立自己的价值观。在“四小龙”经济骄人的上个世纪80年代,“新儒学”兴起,俨然成了当代显学。
我们的国家领袖不厌其烦地抓住每一个在国际讲坛上的机会,给全世界上课,孜孜不倦地鼓吹和维护所谓的“亚洲价值观”。曾经有身在台湾的朋友笑话我们是落根南洋的华侨,固执而偏爱说教,常常自称是亚洲人民的代表,向西方世界作训导。
作为历史的后来者,笔者常常怀着崇敬和尊重的心情,去诵读前人用鲜血和汗水谱写下来的历史篇章。那是一个充满了英雄主义浪漫色彩的时代,不乏血雨腥风的悲壮、壮士仆街的激烈场景。前辈们那种为了理想,不惜牺牲个人财富,抛离安逸的家庭生活、乃至自身生命的崇高献身精神,实在令后人为之钦佩,让今人心灵受到震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