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银行董事长田国立接受新华网记者专访
面对政策红利的消失,面对利率市场化的现实局面,田国立解释了“逆境”中的中行是时候爆发了。
记者:国内利率市场化的步伐正在加速,这是否会让中国银行的国内业务承受更大的压力?
田国立:利率市场化对中国银行来讲是一个战略机遇。倒不是说利率市场化了以后中国银行能占多大便宜,而是说我们没有什么可以再损失的了。中国银行在全球打拼,一直在利率、汇率市场化的环境下经营,很大部分业务已经市场化了。6月底的时候,中行近45%的资产与近40%的负债已经是市场化定价,是同业中占比最高的。我们早就学会了在市场中游泳的本领,有一大批经验丰富的专业人士。一旦国家把定价权交给市场来决定的时候,中国银行在这方面的优势肯定会显现出来。
另一个对中国银行比较有利的趋势是人民币升值速度在减缓。中国银行外汇资产所占的比重高,而且主要是以美元为主。这几年来,因为美元贬值、人民币升值,中行的资产规模和利润缩水了不少。现在,人民币继续升值的趋势有所减缓,而且也不再有单边升值的预期。这个趋势对中国银行来说将是个很大的利好,我们会抓住这个大趋势,把中国银行的业务做起来。
在面对电子商务的冲击浪潮时,田国立的战略是扬己之长、稳中求进,他表示中行的先天条件很符合未来的发展趋势,网点规模适中。最大程度地发挥人才优势,进而变挑战为机遇,带动全局,审时发力。
记者:您如何看待电子商务给金融业带来的挑战?
田国立:电商金融将提供更公平的交易平台,更低的交易成本,在服务方便性、可选择性等方面相对传统银行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它将给金融服务业带来异常深刻的革命。做电商金融,银行有自己的优势,特别是大银行,一旦觉醒以后,在资金实力、人才积累和机制上的竞争力还是很惊人的。现在各银行在电子商务的运用水平上差不太多,但要紧的是要对电子商务有深刻的理解。五年之后银行界会出现较大的分化。
我认为做电子商务,中国银行目前的基础设施和人员规模很有优势,为什么?因为搞银行服务需要有物理网点支撑,可太多的网点将会受到网络业务的冲击,同时意味着在成本支出上面临压力。中国银行目前的网点数量相对比较适中,比股份制银行多,在国有大型银行中又算比较少的。随着越来越多的人在网上购物或办理银行业务,对物理网点的需求就会减少很多。现在各银行的网点投入都很大,可电子商务会让光顾网点的人越来越少。如果以过去的眼光看规模,我们不是网点和人员最多的,可是今天来看我们恰好适中,未来也不需要撤并网点或裁员。
田国立讲道,干好商业银行需要踏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坚韧不拔的市场竞争精神。
记者:您提出“脱掉西装,赤膊上阵”,在中行接下来的发展布局中,您有哪些具体措施?
田国立:做工作要少说多干,“穿着西装不如赤膊上阵”只是打个比喻,这其实是我跟我们员工讲的一种工作状态。中国银行一直是做“洋务”的,在国际业务领域已有一百年历史。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一段时间里,在一些没有建交的国家,中国银行还发挥着某种程度的外交职能。比如在新加坡,1978年邓小平来访的时候,中新两国还未建交,接待工作、具体往来事项和安排都是由中国银行承担的。这是中国银行在特定历史环境下发挥的特殊作用。现在中国银行已完全商业化了,需要建立自己的核心竞争力。关键就是要有捕捉市场商机的能力,对未来市场趋势的判断能力、营销能力以及控制风险的能力。所以,我希望中国银行未来在市场拓展能力上可以更强一些,对市场和风险的掌控上能够更娴熟一些。总之,我们会抓住目前的机遇,努力在人民币国际化、利率市场化以及电子商务上下功夫,争取让中国银行在这三个领域做出特色。我对中国银行充满信心!
记者: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