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奖需要年轻的能量
对一个人来说,50岁是知命之年,对于一个有国际影响的电影节来说,也是需要一些新鲜血液和信息的时刻。此次新加坡电影的获奖,似乎也透露出李安及其率领的本届评审团对于金马奖下一个50年的寄望:更年轻、更广阔。
与金鸡百花、金像奖相比,金马奖的入围条件比较宽松,从2007年起,金马奖主办方宣布进一步开放入围影片的报名范围,只要符合有中文对白、有华语电影人参与等具体申报条件,都可以获得入围资格。
和奥斯卡有数千人的从业人员投票不同,金马实行的是和A类国际电影节比较接近的评审团制度,精英口味浓郁。此次以李安为主席的评审团,让李康生谢幕演出的《郊游》获得大奖,是成人之美,给蔡明亮电影中的标志性符号得偿所愿的机会,这并不让人意外,意外的是新加坡的新导演、新手法的获奖。
在金马奖的惜别酒会上,侯孝贤透露,自己与陈哲艺第一次碰面是在某个电影“创投会”上,当时听说他要拍这个女佣和小孩的故事,还送了一本相关的书籍给他。他告诉记者,《爸妈不在家》能够脱颖而出,“一是这部片子确实有这个能量得奖,二是在金马50年之际由新导演获得大奖是个好现象,能够让年轻人创作的能量大增。”
陈哲艺这个有着儒雅外表,说话不紧不慢的青年导演,就是一个有着强大能量和爆发力的人,他骨子里有着一种年轻人特有的韧劲和闯劲。当年,他正在职业前途大好的当口,却没有乘胜追击,连续拍片,而是跑到英国继续深造电影理论。
学成归来的他,出现在戛纳,与他一起亮相的,就是他的《爸妈不在家》。之后,又勇夺金马奖,这次获奖给了新加坡电影一剂强心针,或许能够激发新加坡那些和陈哲艺一样的年轻导演追逐电影梦。或许能如侯孝贤所期望的,在这次金马奖之后,新加坡或华语影坛,会出现更多的陈哲艺。
来源:2013年12月16日出版的《环球》杂志 第24期
《环球》杂志授权使用,其他媒体如需转载,请与本刊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