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5949690_11n.jpg)
昂敏达移民新村学校一角。本报记者 于景浩摄
![](125949690_21n.jpg)
被迫停工的密松水电站工地。本报记者 孙广勇摄
![](125949690_31n.jpg)
修建了一半的伊洛瓦底江大桥。本报记者 于景浩摄
密松水电站是中缅两国政府签署的伊洛瓦底江(简称伊江)上游水电开发项目中最大的一座电站。根据规划,伊江上游将建设7座流域梯级电站,总装机容量2000万千瓦,其中密松水电站装机容量600万千瓦。
“该项目是缅甸政府主动邀请中国企业参与开发,并由中缅两国政府签署的合作项目”,中国电力投资集团(简称中电投)伊江上游水电有限责任公司密松管理部主任程中华告诉本报记者,2006年10月,缅甸政府在第三届中国—东盟博览会上向中电投发出邀请;2009年3月,中缅两国政府签署《关于合作开发缅甸水电资源的框架协议》。此后,中电投伊江上游水电开发全面推进。
然而,2011年9月30日,缅甸总统吴登盛突然致函缅甸下议院,以“缅甸政府是民选政府,必须尊重人民意愿”为由,宣布在其任期内暂时搁置密松水电项目。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了停工后寂静的密松水电站。
仅设备停放导致中方损失每月就高达上千万元人民币
从缅甸克钦邦首府密支那向北行驶约38千米,就是密松水电站项目部。项目部门口尽管有数名保安把守,但大门周围已经长满荒草。进入施工区域后,经常能够看到修了一半的道路,还有很多刚刚打了地基或建了一半的房屋。由于无人看管,杂草从水泥地面的裂缝中钻出来,有的已经有一人多高。
在中电投负责修建的跨伊江大桥前,记者看到这座仅仅完工了一半的桥体静静地矗立在江面上。青绿色的江水从几个巨大的混凝土桥墩旁绕过,桥墩上暴露出已经锈迹斑斑的钢筋和横梁。按照中国公司的计划,水电站修建过程中,中电投将负责为伊江两岸修建共计约800千米的公路,极大方便两岸人民的出行和交通。然而在密松水电站被叫停后,伊江两岸的公路施工也陷入停顿。
谈起因停工给中国公司造成的损失,程中华表示,项目每年的贷款利息就达3亿元人民币。施工开始后,公司从中国向工地运送了价值7亿元人民币的大型施工设备,2011年9月停工后,这些设备就停放在工地。对于这些大型施工设备的维护、保养和租赁费用,公司每月都要损失上千万元人民币。通过与缅甸政府和地方武装一年半的协调,并修复了被炸毁的桥梁,这些设备终于在2013年3月底全部运回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