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粮票成8090后记忆空白 当年没它有钱也得饿肚子
2014年10月27日 10:07:2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缺粮记忆

  当年没有粮票有钱也得饿肚子

  粮票发行一年后,如今的川粮协会会长蒋俊出生在了山城重庆。上世纪60年代的一个暑假,还在个位数年龄的他,有一次和两个小伙伴去綦江县耍,“那时候家里粮票都很紧张,家里只给一斤的粮票,从来不会说给五斤、十斤的粮票。”当时,公共交通并不发达,重庆与綦江之间一天只通一班车,买不到票只能等第二天。结果,在回来时,因为票紧,蒋俊3人没买到票,“我们带的粮票只够吃一天,节省节省撑了两天,可还是买不到票,心里急得团团转。”蒋俊与小伙伴想多给些钱,买点饭吃,可是根本行不通。“我们当时饿疯了,就像乞讨的一样,逢人就问能不能买张粮票,最后是一个60岁的老婆婆卖了1斤粮票给我们,5毛钱,当时的工资才10块钱左右。”正是这一斤粮票,让他们3个买饼充饥,熬到了有票回家。

  彼时,粮票被称为‘第二货币’。“粮票有时候比钱值钱多了,有钱没有票,什么都买不到,肥皂要票、拖鞋要票、缝纫机要票、手表要票,连女性用的月经带都要票。”蒋俊说。不仅仅是粮食,当时食用油也奇缺。“每人每月四两油,2斤肉,油荤特别缺。”蒋俊说,每月到了割肉的时候,他就会大晚上去排队,“专挑肥的买,不买瘦肉,肥肉回去可以炼油。”这样才勉强保障了一家人的用油。

  粮食定量供应 最怕老家来亲戚

  在票证奇缺的年代,怕没票,更怕老家来亲戚。“老家来一个亲戚,就要吃掉一个人的口粮,那家里就得有一个人饿肚子了。”当时,每家都按人口定量,老人、小孩定量都不多,所以家家都感到粮食紧缺,加上副食品少,且多实行凭票供应,特别是孩子多的家庭,更感到粮食困难。孩子吃不饱,大人饿肚子,身体瘦弱,营养不足,不少人患浮肿,所以,那时亲戚朋友很少走动。如果至亲好友因事必须请吃饭,客人也会主动拿出粮票。“这看起来不近人情,其实,在那时是司空见惯的事,并不感到难为情。”

  那个时候,就算是身为共和国总理,也要为粮票犯愁。1962年秋,周恩来总理请张爱萍、钱三强、王琻昌、邓稼先等两弹研制的领导、专家谈工作,而后请他们吃饭。这次吃饭,就是每人一块油饼,一碗烩菜,中间一个砂锅里面有几个肉丸子。饭后,秘书说:总理请客是自费的,但粮票是定量的,没有多余的粮票,所以请你们每人交二两粮票。

  粮票印上语录 仿制假票被识破

  1955年,四川发行第一套粮票,与一分钱的纸币有点类似。正面书写“四川省地方粮票”“四市两”“四川省粮食厅制发”“一九五五年”的字样,背面印有“本票只限于四川省内购买粮食和粮食制品,严禁买卖、伪造,涂改无效,遗失不补”的字样。“到了文革时期,粮票的做工进一步完善,1969、1970、1971年四川省的粮票上还出现了毛主席语录。”在梁军收藏的文革年间的粮票上,写着“厉行节约,严禁浪费粮食”、“计划用粮,节约用粮”、“备战,备荒,为人民”等最高指示。

  梁军指着一张面值为“二十市斤”的粮票说:“这其实是一张1斤的粮票。”但其上面所画的图案和20市斤的一样,均为一艘轮船,且票面大小一样,只是1市斤的票面呈灰黑色,而20市斤的票面呈紫红色。“是一个人私下将数字‘1’改为了‘20’,文字‘一市斤’改为了‘二十市斤’,并把票面颜色均涂改为紫红色。”如果不仔细看,基本看不出什么差别。“但是1市斤的票面上写着‘统筹兼顾,适当安排’的语录,而20市斤的票面上则写着‘工人阶级必须领导一切’,这人就这样被发现了,被判处伪造粮票罪,坐了5年大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7144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