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粮票成8090后记忆空白 当年没它有钱也得饿肚子
2014年10月27日 10:07:28  来源: 华西都市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粮票上的图案记录一地风土人情

  如果不是去参军,蒋俊可能不会发现粮票还是一地风土人情的代表。1973年,蒋俊参军去了青海,做了部队的文书,每年招新兵之际,他都要去各地奔波,而这就必须要一把全国粮票。

  当时,粮票有全国通用和地方流动两种,只有全国粮票才能在中华大地上普及使用。尽管还有省级粮票、市级粮票和县级粮票,但只能在各自的行政区域内实行,县级粮票跨县则不能流通,省级粮票跨省则不能流通。“如果要出差,一定要用地方粮票换上一定数量的全国粮票才能出门。”蒋全国粮票比作今天的美元可以“满天飞”,而地方粮票就是“团团转”。

  因为全国粮票的地位,各地“只收不找”,所以蒋俊每次招新回来,手头都是一把找零的地方粮票。“积累多了,我发现各地的粮票都不同,而且有些还特别漂亮。”

  许多地方将风景名胜和浓郁的民族风情设计在粮票上,如陕西的兵马俑、广西的象鼻山、湖北的黄鹤楼、西藏的布达拉宫、上海的外滩、湖南的韶山、贵州的黄果树瀑布等等。“制作特别精美,闭上眼睛,前面好像就是祖国的大好河山。”在四川省1973年发行的粮票上,有火车、梯田、三峡等图案,“这些都是当时四川的一些历史人文的缩影,非常的生动逼真。”而在成都市1981年印制的粮票上,有合江亭、红旗剧场、宝成铁路等图案。

  历史见证市场经济发展票证经济落下帷幕

  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农村逐步放开了对于粮食的交易。“粮食渐渐就变得不再那么紧俏了,而粮票也可以随意地交换东西了。”梁军说,1979年20多斤地方粮票可以交换1斤鸡蛋,而如果是交公粮,可以用100斤粮票顶替100斤的粮食。在有些店铺也可以自行“变通”,“买大米的时候凭粮票就是1毛4分2,没有粮票那就得多给点钱,得1毛8或者2毛。”这是当年蒋俊挨饿时所不能想象的。

  1987年,梁军进入大学学习,“我是生活委员,全班的粮票都由我发放,一个人发32斤的粮票”。但基本上大家都吃不完,“因为以前没有油水,菜也少,只能吃饭;后来油水多了,肉基本上每天都能吃到,多吃点菜,粮票自然就用不完了。”那时候,他们班的女生经常会用剩下的粮票去超市换香皂、拖鞋、洗发液等物品。而这也是蒋俊所不能想象的,他依然记得小时候,每到月底,粮食不够的时候,母亲就会买很多白菜和萝卜回来。

  1993年,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已被确立,国家粮油敞开供应,粮票从此成为收入历史的口袋,而长达40年的“票证经济”也最终落下帷幕。粮票则成了蒋俊和梁军等人无尽的乡愁和回忆。

  华西都市报见习记者许小卿

   上一页 1 2 3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000012714490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