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频道 > 正文
 
回望二战中的亚洲:五万新加坡华侨上了日军屠杀名单
2015年08月25日 10:40:06  来源: 广州日报 【字号 】【收藏】【打印】【关闭

  一场战争永远改变一个国家的命运

  20世纪30年代,新加坡曾被武装成一个坚固的城市堡垒。在今日的圣淘沙岛上,仍可见到“一战”时未派上用场却领先世界的海军基地,当时驻岛英军在这里布防了大批的重型火炮。

  1939年9月1日黎明,德国军队攻入并占领波兰。两天后,英国和法国向德国宣战,英军派出一部分正规军前往法国,而英国海军则在苍茫的北海执行任务。英军当时认为日本正忙于在中国的战事,不会对马来亚和新加坡造成威胁,故忽略了两地的防卫。

  1940年的新加坡,是繁荣的贸易中心、知名的东南亚港口,大英帝国至为重要的属地。在这一年之前,一般舆论都认为日军入侵马来亚的可能性不大。这是因为马来亚北方隔着中立的暹罗,南面则有重炮防守的新加坡。

  1941年12月8日凌晨,日军在新加坡投下第一颗炸弹,新加坡战役爆发。

  1941年以前新加坡没有人预想到会有战争,尽管其时日本人已经侵占了大半个中国,但新加坡人丝毫没有料到日本人会真的打过来。

  日军占领新加坡后实施屠杀的场面。 

  “1941年,当危机降临时,由于指挥缺乏领导能力和经验,军队士兵未受过训练或训练不足……同时,我们又在西方陷入生死战,原本用来拯救新加坡的军用物资都被送到苏联和中东。既然决策如此,只好由新加坡承受苦难。”70多年前把新加坡拱手让于日军之时,曾被寄予厚望的马来亚英国陆军总司令白思华坦言。

  作为中国抗战筹款和物资大后方的新加坡,就这样滑进了沦陷的深渊。从1942年2月15日至1945年9月12日,三年零八个月的日占时期是新加坡历史上最黑暗的时刻。新加坡人家破人亡、失去亲友,人生遭遇巨变。侥幸生存者既目睹了人性的邪恶与残酷,但也看到了英勇果断、坚韧不拔和无私互助的优良精神。更重要的是,战争让新加坡得到一个教训:“你要有忠于保卫自己家园的人民。”

  沉重的苦难让这片土地萌生了去殖民化的潜在推动力,间接促成战后新加坡脱离英国的统治走上新兴的独立之路。沦陷时仅19岁的新加坡共和国第一任总理李光耀曾说:“日治时期让我学到的东西,比任何大学所教的来得多。”

  对于这场彻底改变命运的战争,新加坡人走过了复杂的记忆路程。上世纪八十年代可作为分水岭——此前的新加坡人期望能尽快忘记伤痛专心发展自强;经济腾飞至“四小龙”之一开始正视历史遗产。

  8月15日,新加坡举办了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活动,本报特派记者遍访散落于新加坡各地的二战遗址和记忆,寻找到目前仅有的亲历幸存者,以求掀开尘封历史档案的一角,并展现今日新加坡人的真实思考。

  (文、图/广州日报特派新加坡记者邱瑞贤、谢绮珊)

  除幸存者、专家学者亲述,部分参考新加坡樟宜博物馆、福特旧车厂纪念馆、圣淘沙西索罗炮台纪念馆现存史料,特此鸣谢。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编辑: 余南 ) 【字号 打印关闭
0100200304000000000000000111546712816327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