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陈嘉庚子孙
领导义捐50亿 未留分文给子孙
9月3日,穿梭于新加坡和北京做航空器材生意的陈君宝,将出现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的阅兵仪式上。提前接到正式邀请的他,兴奋极了。
陈君宝是近代海外华侨中最杰出抗日运动领袖陈嘉庚的嫡孙,他的爷爷是辛亥革命以来最负盛名的华侨领袖之一。
轰轰烈烈的南洋华侨抗日大筹款,中心就在新加坡,领袖就是陈嘉庚。从1937年卢沟桥事变爆发至战争结束,陈嘉庚领导的南洋华人共义捐达50亿元,而1939年国民政府全年军费也不过18亿元。
尽管战时陈嘉庚的大多数企业已经破产,一手兴建的厦门大学也早于1921年就交给了国家,但1938年在东南亚拥有盛名的他仍被推举为南侨总会(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主席,常设办事机构于新加坡的怡和轩。此后,以此地为中心,陈嘉庚领导和组织了南洋华侨的抗日救亡运动,包括动员南侨机工志愿回国参加抗战,直至1942年新加坡沦陷。
今日的怡和轩还保留着当年的模样,怡和轩文化组主任、新加坡中华总商会名誉董事李秉萱说,他曾经接待过来这里忏悔的日本人。中国抗战爆发之时,新加坡还处于英国的殖民统治之中。李秉萱说,援助水深火热的祖国责无旁贷,是所有华侨的共识。“1940年,陈嘉庚组织南洋华侨回国,访问延安期间会见了毛泽东,返回新加坡后他对延安赞赏有加,认为‘有望’了。”
在新加坡,记者拜访了陈嘉庚已经99岁的儿子陈元济,以及娶了中国美女为妻、忙碌穿梭两地的孙子陈君宝。

陈嘉庚儿子陈元济(右)、孙子陈君宝接受专访。
他赚的钱大都回报社会
广州日报记者:被推选为华侨领袖的,为何是陈嘉庚,而不是其他人?
陈君宝:受到全球大萧条的冲击,1934年他的事业基本已经结束,一般来说,破产的人社会地位会随之衰退,但陈嘉庚仍然在侨界享有无人能及的声望和影响力,在于他之前所做的一些事情,包括废除帮派,热衷教育和公益事业,他赚的钱大都回报给社会。人们对他的尊重和信任是比较高的,而且这个时候,他没有做什么生意,纯粹为社会做事。
广州日报记者:现在人们称赞陈嘉庚是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华侨领袖,在你眼里,他是一位什么样的人?
陈元济:他对我们比较严厉,常常告诫孩子们要说真话,问什么要实话实说,儿女们都很听他的话。早上7点,我们一听到他起床了,也不敢赖床。他起居俭约,早餐吃3个鸡蛋和一根香蕉,喝碗鸡汤或牛肉汤;午餐就是一碗地瓜粥、一条鱼和一碟蔬菜。他每日半天做企业,半天做社会事务,经常晚上十一二点才能回家。他忙于处理南侨总会日常事务期间,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几乎不曾回过家,家人都不容易见到他。大年初一这一天,我们只有到怡和轩向他拜年才能与他见面。
陈君宝:有一次,我祖母想买一套新家具,因为家里的家具很旧了,但是他不让买。我祖母就很生气地说:“你几十万都捐,几百块钱的新家具却不让买。”他认为:“该花的钱,千千万万也要花;不该花的钱,一分一厘也要省。”他也不允许办婚礼、丧礼,认为太花钱,不如把钱捐出去。他的女婿李光前与他女儿结婚时,是趁其当时流亡在外,没在新加坡才敢操办婚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