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推动中尼务实合作
尼泊尔学生展示自己书写的中文句子和名字。人民日报记者 苑基荣摄
中国与尼泊尔是山水相连的友好邻邦,建交以来始终相互尊重、平等相待,树立了邻国间和睦相处、互利合作的典范。近年来,中尼文化交流活动丰富多彩,双边贸易、投资规模不断扩大。特别是在“一带一路”建设的推动下,中尼在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得以推进。双方正推动中国“一带一路”倡议和“十三五”规划同尼泊尔国家重建和发展规划对接,加快构建中尼自由贸易区,推进尼灾后重建和中尼产能合作,切实打造中尼命运共同体。
中尼友好大树根深叶茂
日前,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老师在加德满都米尔贝瑞国际学校上演了一堂生动的中国文化课。精致的剪纸、大红的中国结、斑斓的京剧脸谱等让尼泊尔小学生大开眼界,他们在地图上寻找北京、上海,在图片中看长城、故宫,在视频短片中了解中国古代四大发明。
米尔贝瑞国际学校有600多名学生和60多名老师,并有一名尼泊尔籍中文老师教授中文课程。巴琳德尔老师具体负责这次活动,他对本报记者说,由于学生们对中文的喜欢和对中国文化的向往,米尔贝瑞国际学校6月至8月举办了“中国主题月”活动,内容包括学中文、体验中国文化,演唱中国歌曲等,活动效果很好,学校计划在8月第二周举办汇报演出。
尼泊尔学校不仅邀请中国老师参加活动,还主动走进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体验中国文化。尼泊尔斯蒂芬学校六年级学生和小玫瑰学校八年级学生近日冒雨来到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观看西藏图片展,并穿上藏服,唱起藏族歌曲,跳起藏族舞蹈,学生们显得兴致勃勃。
尼泊尔中国文化中心主任尹坤松对本报记者说,中心成立虽不到一年时间,但展开了一系列活动,包括唐卡展、尼泊尔中国留学生联谊会、与尼泊尔多所学校展开合作、派中国老师讲述中国文化、举办首届博卡拉中国电影节和春节过大年等活动,反响热烈。
斯蒂芬学校带队老师阿卡亚对本报记者说:“中文已成为当今世界上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越来越多尼泊尔学校开设中文课程。我们不仅要学中文,还要学习中国的文化历史。学生们学习中文只有两个多月,现在已经能够进行简单的沟通,进步很快。”
在“一带一路”建设推动下,中尼友好的大树更加根深叶茂。致力于推动中尼友好的尼泊尔人士近两年自发举办多种活动,为中尼友好做出各种努力,旨在推动中尼两国民心相通。尼泊尔阿尼哥协会每年举办义诊,专门从深圳请来眼科医生为当地人做白内障手术;定期举行学术活动,从北京聘请专家,在尼泊尔介绍中国梦和“一带一路”,与中国文化促进会举办加德满都文化论坛;出版面向中国志愿者的书籍;翻译并推动尼泊尔语版《西游记》在尼泊尔播放;定期播放中国电影;翻译中国文章,介绍中国改革开放伟大成就……
尹坤松说,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展开,这两年到尼泊尔旅游的中国游客剧增,今年有望突破20万;中国赴尼泊尔志愿者大幅增加,达到150余人;文化中心携手阿尼哥协会等中尼友好团体举办各种活动,宣传中国文化历史和改革开放成就,推动尼泊尔人前往中国参观访问,加深对中国的了解。
不断探索关键领域合作
“一带一路”建设,有利于激发中尼两国在各方面的合作潜力,深化多个领域的务实合作。
回顾近期中尼两国的互动,不难发现两国的合作亮点频出。尼泊尔前总理奥利今年3月对中国进行正式访问前曾表示,作为中国的近邻,尼泊尔渴望从中国的巨大发展中获益。尼中之间最重要的事情便是友谊和合作,而友谊可以为合作提供无穷的源泉。“历史上,尼泊尔的外贸是从与中国做生意开始的。加德满都与拉萨之间的商道历史悠久。中国倡导的‘一带一路’,必将为两国具有悠久历史的经济交往注入全新活力。”
中国同尼泊尔正不断探索加强关键领域务实合作。推进互联互通,促进跨境基础设施、过境运输和跨境经济合作区建设;以尼泊尔地震灾后重建为契机开展产能合作,在建材、水利水电开发、有机农业等领域加强合作;在石油产品贸易、油气勘探和炼化、可再生能源等领域拓展合作;促进双向贸易多元化和可持续发展,启动双边自贸协定联合可行性研究,争取早日启动谈判。
今年5月,中国首趟南亚公铁联运国际货运“兰州号”列车,从兰州铁路货运中心出发开往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该列车全列采用铁路集装箱,共计43车86个标准箱,货物品类包括日用百货、家用电器等多个品类。据了解,“兰州号”列车采用公铁联运方式,分三段运输,从兰州到日喀则约2431公里,为铁路运输;从日喀则到出境尼泊尔的吉隆口岸约564公里,为公路运输;从吉隆口岸到加德满都约160公里,为公路运输。这条线路较传统海运节省运输时间35天,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为“中国制造”开辟了一条通往南亚的便捷通道。
尼泊尔官方媒体《新兴尼泊尔报》总编辑拉玛苏对本报记者表示,“一带一路”不仅能够增进中尼间相互了解和传统友谊,而且有利于为中尼合作奠定坚实的民意基础和社会基础。近两年,受惠于“一带一路”建设,中尼民间交流取得了重要进展,旅游规模迅速攀升,科教文化交流迈上新台阶,学汉语成为尼泊尔社会潮流,民众对中国关注度和好感度都大幅提升,“一带一路”正成为两国合作的一个重要支撑点。
(记者 苑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