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吸引各国电影人关注
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丁峰(右二)现场交流。新华网发
新华网新加坡12月7日电(范玮)近日,2017年国际影视院校联合会亚太区域成员学校协会会议在新加坡举办。本次会议主要聚焦电影的跨文化议题,北京电影学院管理学院副教授丁峰做现场演讲。会后丁峰接受了新华网的专访。
新华网:首先请丁副教授为我们分享一下参加此次大会的心得,在这次会议中是否有值得我们关注的新亮点?
丁峰:此次大会有来自亚太区域十多个国家及地区的学者及成员代表参加。许多学者常年活跃在国际学术舞台上,相比而言,我们的学者在国际文化与交流这方面还有差距。各国学者就电影的跨文化议题进行了深入探讨,但有一个焦点就是:中国电影市场蓬勃发展,吸引了各国电影人的关注,他们更多的是希望能把本国的电影打入中国电影市场。
新华网:您认为电影教育是否也像电影产业一样面对国际化的问题?
丁峰:电影国际化,不止是产业要国际化,电影理论、电影教育是电影发展的基石,也应该面向国际。不仅要有中国特色,也要博采众长,为中国电影界能够培养更多经得起国际电影市场检验的实用型人才打下坚实基础。
新华网:据了解,您研究了电影感知理论,您认为这个理论研究的特殊性在哪儿?
丁峰:电影感知研究近一二十年在欧美出现,它结合了电影学、心理学、传播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是对电影及观众的跨学科研究。我这次是与美国博林格林州立大学的复杂感知实验室联合,用电影感知心理学的方法对李安电影进行实证分析,探索李安是如何跨越文化壁垒来讲故事的。也希望藉此拓宽我们的研究视野,帮助电影制作者突破在跨国销售时面临的困境,使中国电影、中国文化真正走上国际舞台。
新华网:请您谈谈电影在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中起到的作用。
丁峰:一带一路”倡议秉持的是共商、共建、共享原则,不是封闭的,而是开放包容的,是主动“走出去”,在平等的文化认同框架下谈合作。文化走出去,电影是名片。电影的特殊性使得它的文化承载量更大,也更容易被接受。
新华网:在您看来,新时期下中国电影的新使命与新方向是什么?
丁峰:我国观众数量世界第一,电影市场体量巨大,但电影人不能只满足于国内市场。拓展海外电影市场,体现的是中国文化的软实力,这一点不能忽视。国产电影应该在面向未来,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助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实现“中国梦”的进程中发挥重要作用。这也是当下我国所有电影人的新使命。